• 80阅读
  • 0回复

银幕荧屏上的共产党员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银幕荧屏上的共产党员形象
彭加瑾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的电影银幕与电视荧屏上,除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出现一批令人敬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共产党员形象。他们带着自己的个性、带着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带着新的时代生活的矛盾与特征,从各个领域向我们走来。它们既是当代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也是艺术家所表达的对党的一片热情与赤诚。这批作品,不但首先奏响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影视创作中的“主旋律”;而且又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艺术的动人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把这批作品,视为一个可以连接的艺术画廊的话;那么,我们将再一次与这样一些共产党员的形象相遇。他们是影片《共和国不会忘记》里的田耕,《荒娃》中的老县长,《阿罗汉神兽》中的纪检干部石磊等;是电视剧《铁人》中的“铁人”王进喜与指导员宋若怀,《有这样一个民警》中的模范民警杨明光,《长城向南延伸》中考察队长鲁文、船长罗伦与江云荣教授,《人民万岁》中的烈属田大伯,《龙魂》中的大队长王一峰,还有《晚秋》中的市委种书记以及向东发等。它们取材不同,风格各异,其中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也很不相同。
对于《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有见地的评论。然而,它在纵向、横向上比较的意义,也许只有在今天才能看得更为清楚。艺术家有旨在恢复艺术与人民、时代生活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在改革大潮中挖掘崇高美的强烈向往。这一切,使影片激情充盈,气势磅礴。在一部描写企业改革的影片中,我们的心灵还很少受到过这样强烈的感染与冲击。田耕的形象较以往的“改革者”形象显示出了更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一方面在于作品把它安置在了企业生死存亡的严峻情境下,他的性格与才能不能不受到多方面的考验与锤击;另一方面也在于艺术家着力挖掘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自觉性。前者奠定了全片悲壮崇高的基调;后者则进一步使田耕成为“这一个”,而不是某种抽象观念的寓言品。他们写田耕的虎气,也敢于写他的猴气:既写出他那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也不怕触及他那自信得近于专横的家长作风。这意味着艺术家已经实现了对于“人”的把握,意味着工业题材的创作摆脱“方案之争”后的一个新的高度。
《铁人》获得第十届“飞天奖”中篇连续剧一等奖。这是多年来刻画共产党员形象的作品所获的难得的殊荣。《铁人》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艺术家对于历史、现实创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的结晶。它既坚定继承了革命文艺讴歌时代新人,传达时代精神的宝贵传统;同时又十分注意克服以往某些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神化、理念化、简单化的弊端。它非常注意完整地把握人物与生活。正是这种追求,才使作品既写出了铁人那独特而崇高的精神品质,又使他恢复了作为艺术形象那富有感性、情感性的生命的活力。这样,它就把共产党员形象应有的真实性、崇高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铁人》力求在大于情节的规模上展现生活,它除了确立纵向的找油打井这一线索展示铁人的精神与贡献以外,还非常重视横向的开拓,在日常生活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中来写铁人的性格与思想情感。纵向深入、横向开拓的结果,是一方面使这部不长的作品获得恢宏的气势、史诗般的格调;另一方面,也使铁人的形象置身于英雄群体的坚实基础之上,变得更丰满、更动人。
《有这样一个民警》是今年初出现的一部优秀的电视单本剧。这部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作品,以简洁动人的屏幕语言成功地刻画了模范民警、共产党员杨明光的形象。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共产党员,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他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动人之处就在这里:它不借助于虚饰夸张,也不借助于某种人为巧合的戏剧冲突,而只是朴实地描述着主人公的言行,以其内在的精神崇高性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艺术家很懂得观众的接受心理与荧屏画面连续运动的效果。一切都是平凡的,但它“累积”起来,就使我们看到一种深蕴其中的可贵精神;一切都是普通的,但它“普通”到成为主人公的一种自觉的行动时,它的伟大与崇高便不能不凸现出来。
这里,也不能不提到荣获第十届“飞天奖”中篇连续剧特别奖的《长城向南延伸》。这部电视报道剧以一种质朴而凝重的纪实风格,与生活同步地迅速反映了中华民族征服南极的伟大壮举。故事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揭示出事件本身的意义与传达出艺术家的激情。在艺术中,激情往往就是思想,也是作品的灵魂。因而,作品集中力量描写鲁文、罗伦、江云荣等共产党员为核心的英雄集体的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时,也就获得了艺术的感染力与启示力。从中,我们看到了民族优秀儿子的豪情与壮志,看到了伟大祖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紧张步伐。艺术家们可能没有给生活增添什么,但是,他们确实在艰苦的条件下,尽到了“书记”的责任。
然而,也应该承认,与生活中的共产党员形象相比,银幕荧屏的表现是很不够的。已有的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也并不都是十分成功的。这里有一些停留于真人真事的作品,它们过于依赖题材本身,而缺乏独特的创造性与深刻性。生活本身毕竟是平面的、散漫的,而艺术正需要以独特的创造使之立体化、典型化,去获得一种深刻的动人力量。所以,作为艺术的形象,我们希望是艺术家源于生活的创造的结晶;而不应满足于一般的照搬真人真事。这里也有过强的主观意念而导致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受损的遗憾;有为了迁就作品的类型风格而放弃了原有剧作中形象身上那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缺陷;有忽视了人物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因而削弱了作品可能达到的新的深度的不足。即使是像《铁人》这样出色的作品,它在“大环境”描写上的不足,也必然影响到铁人形象的感染力。以“人”折射社会的艺术,不能忽视特定的社会条件对于人的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往往就是“时代感”的重要方面。
如果联系长期以来银幕荧屏塑造共产党员形象的创作实践,再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审视;那么,它们的得失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重要启示:
首先重要的恐怕就是敢于正视矛盾、揭示矛盾的勇气与胆略了。共产党人以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认为自己的任务在于促进矛盾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塑造共产党员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绝对不能回避矛盾。我们既要有敢于肯定应予肯定的勇气,也要有敢于否定应予否定的胆略。丑化社会现实,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与无冲突论都是我们所反对的。一个成功的当代共产党员形象,只有在新的社会矛盾、性格矛盾的“锤击”下,才能放射出应有的光彩。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的把握以及充分个性化的努力。生活中,人们谈到共产党员时,往往只是注意到他们的共性;但在艺术中,却不能不需要更多地注意到他们的个性。一个出色的形象,往往既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充分个性化的。共性实际上是个性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概括力与对应性。只注意强调崇高性,只注意肯定、表彰一种思想与精神,而忽视了形象的完整性与个性化,常常是我们不少共产党员形象塑造的通病。
此外,是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人类之所以经过不断的探索努力,而使电影、电视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因为它能给我们提供区别于文学、绘画、戏剧等的独特的美的享受。因而,能不能充分发挥影视艺术声画复合的具象可见性与最为自由的运动感,将是衡量其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的塑造共产党员形象的作品,往往比较重视内容,重视题材、人物、事件、思想,这自然是必须的。但是艺术中的内容,毕竟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才能传达到观众之中。在内容与形式的依存关系上,没有内容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想象的。《铁人》是比较重视画面造型的。它的逼真的夜景,不但为表现主人公的生活开拓了一个新的层面,而且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它的有意识地表现巍峨的井架与广袤的大地的纵、横对比性的造型,也透露出了许多溢出画面本身的深沉的意蕴。相反,在《长城向南延伸》中,画面就未能更充分地表现出主人公与风浪搏斗的惊险与艰苦。这不能不影响到内容的传达与观众接受的效果。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时代的急切需要与主观的愿望的善良,而放松或降低对于作品的要求。至少,艺术家本身应该这样提出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