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圆明园的劫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2
第4版(要闻)
专栏:

  圆明园的劫难
陶述
编者按:本文转自7月10日《中国教育报》。该报编后语说:今年是9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也是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圆明园被毁13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90周年。1840年、1860年、1900年,这三个年份里所发生的事件,充分表现了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独立的国家,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全过程。
为了纪念圆明园被毁130周年,我们发表《圆明园的劫难》一文,我们希望读者朋友牢记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苦难,牢记为了摆脱苦难而艰苦奋斗的历史,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1842年8月29日,当钦差大臣耆英在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北京城里,从皇帝到权贵都如释重负。以为这项“万年和约”将给中国带来永久的和平、安宁。谁也没有料到,18年后,侵略者将战火再次烧到中国海岸,烧到北京城下。在北京西郊冲天的烈焰中,凝聚着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珍藏着无数瑰宝的皇家行宫——圆明园化为灰烬。英国,还有法国,这两个自诩为地球上最文明、最先进的国家,导演并演出了这一幕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惨剧。
那是1860年10月18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百年经营
在北京城西面,有一片青翠的山峰,层峦叠嶂,连绵百里。山间流泉,直泄东南方的平原地带,汇成河、湖、池、沼,若道道彩练。山高水长,烟云葱茏,天然一轴画卷。
辽代以降,秀丽的北京西郊就成为帝王权贵消闲颐养的胜地。辽圣宗在这里修建了玉泉山行宫;金章宗在这里盖起了芙蓉殿、景会楼;明代的贵戚权珰纷纷在这里占地造园。玉泉山以东方圆数十里,楼台亭榭,胜极一时。
清兵入关以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康熙皇帝在明武清侯清华园旧址建起畅春园,并将附近林园土地分赐亲贵。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09年,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得到畅春园以北的一块土地。这里“林皋清淑,陂淀渟泓,”胤禛“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建起一座园林。康熙皇帝赐名“圆明园”。
胤禛继位后,自雍正三年起,拓展旧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衙值房。从此,雍正至咸丰,清帝每年约有2/3的时间在园中居住处理朝政,外国人因之称为夏宫。乾隆皇帝登基后,六巡江南,每至一地,都遣画师摹写山水名胜,仿建于圆明园中,并在园东修建了长春园,在东南修建了绮春园(万春园),合称“圆明三园”。他在位60年,圆明园“无一日无修饰之事”。其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帝也岁岁修缮,增添景观。
经历了6位皇帝,150年岁月,圆明园成为中国首屈一指,世界也绝无仅有的皇家园林。
圆明三园,周围十公里,占地350公顷。玉泉山水从西南的一空进水闸流入园内,又从长春园东的七空出水闸流出,汇入清河。清冽的玉泉在园内支流派衍,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又用挖湖开河掘出的泥土堆成大小土山200余座。山复水转,层层叠叠,“林光晴霁,池影澄清,”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若干处山水环抱,意趣各异的区域。不论是山巅,是山麓,是低谷,是平川,是水中,是湖畔,山光水色之间,绿荫垂柳之下,掩映着一处处美仑美奂的建筑:有红墙黄瓦的壮丽宫殿,有椽檐飞挑的楼台亭阁,也有曲折连绵的花径走廊。讲桥的构造,有圆拱,有瓣拱,有尖拱,有平梁;论亭的式样,有四角,有六角,有田字,有方胜。山野林园的景色用亭榭楼阁来点缀;而置身楼台,凭栏眺望,又是一幅幅山清水秀的图画。白天,登高远望,景色奇绝,变化万千。绿荫下闪现着金碧辉煌的巍峨宫殿,庭院里陈列繁花异卉,山间的泉水和瀑布淙淙流下。夜间各处灯火通明,一片灿烂。正是:“斯园胜概疑天造,不羡十洲与三岛。”“直把江湖与沧海,并教缩入一壶中。”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在圆明园里,人们可以看到海宁安澜园、南京瞻园、杭州小有天园、苏州狮子林的身影,也可以领略西子湖畔曲院风荷、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的风姿。“杏花春馆”取意“牧童遥指杏花村”而作。这里矮屋疏篱,环植文杏。一派田园气象,牧童悠扬的笛声似乎依稀可闻。而“武陵春色”则复谷环抱,有山桃万株,当新春时节,万花齐放,使人恍若置身桃花源中。
在圆明园北部,矗立着一座城池,这就是舍卫城。里面供奉各地进贡的佛像,总数据说有数十万尊之多。城前是著名的买卖街,设有市场、商号、码头。每当清帝驾临,宫女太监们立即扮演各种角色,买卖货物、卖技、说书、婚嫁,无不惟妙惟肖。
长春园里,有一组西洋建筑,分为谐奇趣、万花阵、远瀛观、海宴堂、线法山、大水法等十余处,统称“西洋楼”,全部用汉白玉建成,富丽堂皇。它们的设计者是当时供奉于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这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细部装饰上又吸取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福海,圆明园的中心。中央有三座小岛,名为“蓬岛瑶台”,岛上建有各型殿阁百余间。沿“海”的岛屿以风格、造型各异的桥梁相连,像一串镶嵌在翠玉上的珍珠。“天上画图悬日月,水中楼阁浸琉璃。”谁能说这不是人间仙府呢?
圆明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宝库。仿天一阁建造的文源阁,收藏有《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含经堂里的淳化轩,藏有著名宋代法贴——“淳化帖”。其余名家字画,无以计数。园里还收藏了大量奇珍异宝,“图史珍玩充牣其中”。
旷古浩劫
圆明园声名远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这样写道:
“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它倒有点像神奇的月宫,这就是夏宫。用大理石、软玉、铜和瓷构成这一幻想吧!用雪松把它架设起来,并饰之以宝石,裹之以丝绸。把它变成庙宇、闺房、城堡和鬼神居住的地方,再涂上一层漆、釉、金子和浓浓的色彩。命令那些具有诗人想象力的建筑师把这《一千零一夜》里的一千零一个梦都体现出来吧!……而在你面前出现的就是这个奇迹。”
可是,这个奇迹却消失了。作家的笔仿佛在颤抖: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一个胜利者把腰包塞满,另一个赶紧效法把箱子全部装得饱鼓鼓;两个人手挽着手,心满意足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将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则叫做英吉利。”
这一“天”就发生在1860年的10月间。
1856年,英法侵略者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再次向中国发动战争。他们盘踞广州,三攻大沽。1860年10月,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北京。
10月6日,法国侵略军首先到达圆明园。守园的中国士兵寡不敌众,血洒宫门。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身亡。法军冲入园内,英国兵也接踵而来。他们被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堆积如山的财物惊得目瞪口呆,每一个人都渴望抢到点值钱的东西。“在一间屋子里,你可以看到好几个等级的军官和士兵钻到一个箱柜里,头碰头,手撞手,在搜寻和强夺里面的物品。”他们“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初看起来,这真像一个被人踏翻的蚂蚁窝。有一些士兵头套着皇后的红漆箱,另一些士兵半身都缠着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一块一块水晶石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衬衫里、帽子里,甚至胸口上还挂着用大珍珠做的项圈。工兵们带来他们的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然后再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
夜晚,强盗们返回军营,“人们都满载胜利品而归,所带的东西各式各样,简直不可思议,从银做的锅子到天文镜和六分仪。”英国军官赫利斯一人就抢到两座纯金的宝塔,还有其他珍宝,强拉了七个中国人才运回营房。强盗的营地里,每个帐篷都物品成堆。在法国将军的帐篷前“安放了一个很大的用金子做的宝塔,……用来送给拿破仑三世。”当然,皇帝陛下分得的赃物远不止此,还有好几座佛像,两根镶满宝石的金如意,一件龙袍和其他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英军则集中所有抢来的赃物进行“拍卖”,将得到的钱按级别分给军官和士兵。英国女王自然也可以得到一份贡品。
伴随着抢劫的是野蛮的破坏。强盗们手持棍棒,遇到无法移动的东西就捣个粉碎。这些所谓“文明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毁坏极美好的丝绸,捣毁玉器、装饰品和瓷器。”许多精美的时钟和象牙雕刻被他们填进车辙,再用车轮辗轧,珍贵的手稿和书籍被用来点烟、烧饭。从圆明园到军营,沿途都是被践踏得一团糟的丝绸和各种珍品。
洗劫整整进行了两天。10月9日,侵略军继续向北京城开进。原来只有一辆运输车的法军行列中,竟“出现了大批满载着的车辆,单是这支车队也得足足走上一小时。至于英国人的行李车队那更长得出奇。这一支神奇的车队足足有两公里之长。”10月11日,欲壑难填的英国军队又一次派出1200多名骑兵和一团步兵,再次洗劫圆明园,直到13日晨,才带着上千辆满载赃物的车辆归队。
圆明园已经被糟踏得不成样子。但更大的劫难还等着它。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第八代额尔金勋爵,出身于一个英国贵族世家——也许说成强盗世家更为合适。他的先人,第七代额尔金勋爵,托马斯·布鲁斯曾经劫掠了雅典的帕提侬神庙,诗人拜伦为之深表愤慨。今天,他又向圆明园伸出罪恶的手。额尔金以所谓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英国俘虏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的先决条件。他蛮横地通知恭亲王奕?圆明园必须夷为平地,“此点无须亲王殿下同意,因本军统帅将立予执行。”
10月18日,3500名英国军人冲入圆明园,分头放火。一个参与了这一罪恶勾当的英国随军牧师事后写道:“焚烧的命令发布后,不久就看见了重重的烟雾由树林里蜿蜒曲折升腾起来。顷刻间,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又集合成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向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遮天蔽日。”强盗们狼奔豕突,四处纵火。殷红的火焰映照在他们脸上,看上去仿佛恶魔一般。各处火起后,侵略者又点燃了被作为临时指挥部的正大光明殿。这座在近120年的时间里清帝用以朝会听政,举行各种大典的宏伟殿堂“熊熊地燃烧起来。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
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浓重的烟云顺风直扑北京城。烟云蔽日,天光黯淡,灰烬落满街巷。园中两百余处精美的建筑只有十几处幸免于难。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也葬身火海。雕梁画栋,灰飞烟灭;青山绿水,一片焦土。
英国强盗还将万寿山的大报恩延寿寺、五百罗汉堂、苏州街、静明园(玉泉山)的十六景、静宜园(香山)的二十八景、著名的宗镜大昭之庙、畅春园及海淀镇也一齐放火烧毁。“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
火后的圆明园,已是一片废墟。无数的奇珍异宝流落在欧洲。在战乱中,园内残存物品荡然无存,成万株名贵树木也盗伐一空。
圆明园被毁灭了。它毁灭于英、法强盗之手,也毁灭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今天,当人们来到圆明园遗址的时候,眼目所及只有依稀可辨的石基、曲折的水道和小径。惟有大水法和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站立在那里,经历了130年的风雨,俯瞰着残垣断瓦,零乱榛芜。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圆明园昔日的风采,记录着西方侵略者摧残人类文明精华的罪行。它将永远站立在那里,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