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开在军营的文艺鲜花——记北京军区基层文艺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31
第8版(副刊)
专栏:

  开在军营的文艺鲜花
——记北京军区基层文艺活动
陈辉
1990年北京军区业余文艺汇演,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拉开了帷幕,全区11支业余演出队大展身手,400多名业余演员各显千秋。话剧《餐厅来客》,反映前线归来的侦察兵与牺牲的战友“对酒”的悲壮场景,催人泪下;舞剧《驼兵的爱》,表现边防军艰苦戍边的奉献精神,动人心弦;舞蹈《娇娇的玉兰花》,展示了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兵之歌》则激奋了战士的心田……150多个歌舞、曲艺、小品、话剧、器乐作品在舞台上绚丽多彩。
“军营不甘寂寞,战士需要文艺。”这就是部队业余文艺赖以生存的土壤。长期驻守在大沙漠中的官兵们说:“我们宁可伙食差,也不愿文艺生活枯燥无味。”某团长年散居在人烟稀少的深山中,一次集团军派业余演出队进山为官兵演出,由于点多线长,难以全部满足需要,有两个执勤点的战士竟不辞路遥,往返百里观看演出。内蒙古莫尔道嗄位于大兴安岭,在茫茫林海中有无数个哨所,文化生活单调得使官兵们只好在“拱猪”、“侃大山”中找乐趣。后来,边防团成立了业余演唱组,穿林海,走哨所,官兵们屡看不厌,场场座无空席。北京军区目前已有51支战士业余演出队、军乐队,1500多名业余文艺骨干活跃在华北地区,为战士们献歌献舞。
北京军区基层业余文艺活动,一方面为了官兵们的娱乐消遣,另一方面也为了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某坦克团班长邓应贵在探家路上为抢救落水女青年,英勇献身,业余演出队为此创作了《不灭的烛光》,教育、启迪战士们。某炮师战士王卫东火车道上临危不惧抢救老人,师业余演出队创作、演出了《铁马惊车》,在当地军内外反响强烈,大街小巷到处贴着“远学雷锋,近学王卫东”的标语。
军营业余文艺活动,还加深了军民之间的情谊。内蒙古察右后旗牧尔台处于偏远地带,因当地没有电,牧民们连电影、电视都看不上。驻地部队组织业余演出队为牧民演出,许多群众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隆重的演出。为了答谢演出队,牧民们每家端出一盘菜盛情款待演员。运城人民银行开展储蓄宣传活动,可自己却没有宣传队,某坦克旅业余演出队前来援助,银行领导称他们是“雪里送炭”。在河北大地、内蒙草原、吕梁山区到处都留下了北京军区各部队业余演出队为群众歌舞的身影。
地方政府和文艺团体对部队的文化活动十分支持。天津警备区组织186个连队进行“风鹏之声歌咏比赛”,天津市工人文化宫、和平区文化馆等单位的文艺行家,义务担任评委,足迹遍及大小军营。天津电视台专门成立军事组,他们创办的《津门子弟兵》专题节目,每期向观众展现驻津部队业余演出队的一歌一舞,收看率在电视台各个栏目中居第二位,比外国电视剧《老干探》还要高。
也许一首歌曲、一台小戏、一个相声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给军营带来了生机,给官兵们带来了欢笑。它是军营生活的调色板,不仅激发斗志,也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启迪心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