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创建之歌——记亚运工程自行车赛场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创建之歌
——记亚运工程自行车赛场建设
魏亚南 郭履奇
第11届亚运会最先给中国首都北京带来的变化,莫过于一批体育场馆的脱颖而出。在啧啧称道这些造型奇特、功能特别的建筑物时,人们对设计和施工人员的敬意怎能不油然而生。这里介绍的自行车赛场建设,只是兴建这些特殊工程中的一曲赞歌。
中国,自行车的王国,拥有自行车数量最多,然而却没有一座达到国际标准的自行车赛场。亚运会工程之一——北京昌平自行车赛场的落成,把中国人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奇特背后的奥妙
燕山脚下。占地80余亩、主体呈外高内低椭圆形盆状的现代化自行车赛场坐落在那里。它那美观、奇特的造型颇为引人注目,而真正的建筑奥妙却很少有人知道。
按照设计的要求,赛场的自行车跑道是两条对称的圆曲线和两条对称的直线构成的外高内低曲面,曲面环形坡度在11度06分11秒至37度39分05秒之间变化,圆周长为333.333米近似数。图纸上的尺寸数据全部是由电脑计算出来的,都要通过人工来实现。除形状、式样、精度特殊外,跑道还要求硬度适中、路面平整、似滑不滑,标高误差不得超过2毫米,以保证赛车轮胎与跑道面层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608,准确反映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这样高难度的工程,迄今为止,国内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对建设者的严峻考验。担任这项工程建设的北京第一建筑公司的460名建设者们,一开始就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测量精度,二是跑道面层摩擦系数。
    “点”与“数”的结合
测量是工程精度的保证,赛场内低外高,自行车跑道曲面坡度不断变化,平均每一平方米就有一个测点。仅跑道施工,从钢筋绑扎到面层养护就有七八道工序。每道工序从定点、放线到复核,需要布点1900多个,可谓是“点”的世界。为了保证测点的实际测数与电子计算机的设计精度相符,12名熟练测量员分成两个小组,逐道工序反复测量复核,再将测得数据汇集一起,于是就组成了“数”的海洋。
在工程建设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负责测量的助理工程师王玲玲的案上,一张张记录着“点”和“数”的图纸就堆了半尺多厚。为找到这些精确的点和数,王玲玲和同事们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为计算和查找数据资料,他们通宵达旦地工作。技工徐述理自开工以来,就把家事全抛到一边。孩子生病,爱人几次催他回家照顾一下,他刚登上返城的班车又下来,担心的是同事们看不清自己的测量布点,影响了工程质量。
严细的结果,使难度大、工艺复杂、精度高的工程测量精度达到了四万分之一误差,创造了体育建筑史上的奇迹。
    摩阻系数0.608
为保证两层摩阻系数和质量,一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在研究、试制过程中,他们共配制了90多个跑道面层材料配合比,逐个进行冷热膨胀、抗拉、抗震、抗压、腐蚀、开裂等一系列极限条件下的试验和上千次计算机、仪器数据取样,终于制成了动摩阻系数为0.608D1—Ⅱ12型自行车赛场路道面层样板试件,闯过了这道技术难关。为保证施工万无一失,负责面层施工技术的唐永林、李光印两人,背着几十斤重的样板试件赴太原、下郑州、奔上海,做现场实物比较。根据样板试件提供的配合比,反复4次放大样观察试验,确定了最佳施工方案。
面层施工正赶上七月流火,条件十分艰苦。26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为保证每天能在最佳温差、最佳温度时间刷上石英面层,竟坚持在四面不透风和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施工。后勤部门送饭到现场,全天供应绿豆汤。尽管如此,队员们的衣服还是被汗湿透,浸出了白白的“盐霜”,一个个晒得又黑又瘦。
过关闯险,忍受艰辛,突击队很快完成了东西曲线段的面层施工。然而,当进入南北两个曲线段难关时,队员们又遇了难关:在30度的跑道面层上抹灰,人站不住,水泥沙浆抹不稳,一般的脚手架又不能用。怎么办?大家献计献策,最后采用队员徐新合结合实际研制成功的防雨抹灰两用脚手架和技术员唐永林设计的钢筋网片挡沙法,解决了面层施工的技术难题。
我国第一座按国际标准设计建造的自行车赛场竣工了。国际自行车赛联盟的专家前来参观验收,称赞自行车赛场不仅达到并且超过了国际比赛的要求,感叹中国建筑的超前技术。联盟副主席、日本的野本诚一郎先生赞不绝口地说道:“我看过世界上好多自行车赛场,都赶不上这个赛场设计新颖、场面宏大、施工精良。这是中国的骄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