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星火这样燎原——记容城县服装行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31
第2版(经济)
专栏:

  星火这样燎原
——记容城县服装行业的发展
李成福 张祥录 王渊 杨国清
那是1980年初,河北容城县最穷的大河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服装加工厂。当年就盈利3万元,给这个贫穷的村庄带来了生机,随其后,18个村相继建起服装厂,生产经营一天比一天红火。
县委、县政府很快确定把发展服装业作为富民富村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
几任领导一道令。从那时至今大约10年间,容城县已更换了3任县委书记,8任县长,都是一任接着一任干,抓住服装业不放松。10年来,县委和县政府先后制定了5个关于乡镇企业的“红头文件”,都强调稳定政策、稳定思想、稳定生产。
去年下半年,新任县委书记肖贺田和县长陈同文到任后,发现不少服装厂负责人对治理整顿的方针存有疑虑,害怕政策变,举棋不定,消极观望,使生产经营受到了影响。为解除疑虑,县委、县政府的一班人,一个一个地走访服装厂家,多次召开座谈会,宣传中央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不会改变。今年初,县委、县政府重新制定了发展乡镇企业的10条具体政策,强调指导思想是要稳定和发展。县委的态度这样明朗,群众的思想很快稳定了下来。
容城县的服装业之所以能够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得益于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益于几任领导一道令。如今,容城县的服装业已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实力和竞争力的服装集团。全县服装加工厂(点)已发展到2200多个。
容城县过去长期吃财政补贴。近10年来,全县对农业投入了8000万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靠服装加工挣来的。
抓住服务不放松。在初期,容城县多是一家一户生产,或三、五户组成的联合体,最大的厂子也不过几十人。生产者实行自购、自产、自销,靠手提肩背,人称3000名“裤子大军”跑遍了全国。
1984年,服装市场的竞争开始激烈。容城生产的服装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出现了遭淘汰的可能。
要转败为胜。容城县开始下力量完善为服装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建立了服装公司、服装研究所等,还在县职业中学设立了服装培训班,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县委又采取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为全县的服装厂家提供包括面料、辅料、设备在内的物资供应,提供全国乃至国际服装市场的行情和各类信息,开展质量检查,实行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度,做好联络对外业务、包销产品等项服务工作。
1988年,较大的厂子全部更新了设备,容城县开始形成了实力强大的服装企业集团。
一度出现的市场疲软,也毫不例外地波及到容城县的服装业。1989年底,全县积压服装200多万件,占压资金3000多万元,一些服装企业陷入困境。县委、县政府调查研究、寻求对策。他们到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吸引客商。今年3月初在县里举办的春季服装鞋帽订货会,仅3天时间,成交额就达1100多万元。积压的服装很快销售了出去,人们脸上的愁云消散了。  容城县生产的几百个品种的中、高档服装,走进了北京的百货大楼、西单商场,天津的劝业场,广州和深圳的服装店,走进了大江南北的服装市场。在全国一片“市场疲软”的叹息声中,容城服装却备受青睐。
县长陈同文道破了其中的奥秘:“以产品质量求生存。”现在的容城县服装业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全县已有50种产品被评为地优以上产品,今年又有4种产品被评为省优。
容城县生产的服装目前已有部分出口。县委书记肖贺田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他们下一个目标是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使产品更多地打入国际市场。容城县服装业从小到大,星火变成了燎原大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