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京都祇园祭和万福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10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京都祇园祭和万福寺
屠培林
日本各种各样的民俗节日很多。去年7月16日我自福冈到达京都后得知,第二天正赶上当地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日本最大的祭典祇园祭。
日文中的祭,就是节日的意思。据记载,公元10世纪左右,日本平安时代的古都京都发生了疫病,这被认为是怨灵作怪,为此,公元973年举行了祭慰怨灵的仪式御灵会。自此历经1000多年后终于发展成为每年7月举行的祇园祭,其中的最高潮则是7月17日的山鉾(音“矛”)巡行。日文中的鉾是指装饰有幡旗和塑像等的大型花车,山则是指小的花车,就如同过去中国许多城市有过的出会巡行一样。
7月17日清晨,我所住的旅馆早就人声鼎沸,喧闹非凡。许多外国旅游者和日本各地赶来的观光客都提早用餐,做好上街准备。上午9时,待我赶到市中心时,二三公里长的大街两旁早已人山人海。9时半祭典开始,但闻远处鼓乐齐鸣,用各色锦缎、幡旗和人像装饰起来的30多支五彩缤纷的大小花车队伍循序缓缓而来。最大的花车高达25至27米,有12吨重,车轮直径就达2米。随车的吹奏乐队和牵引人员多达四五十人,另有40余人随行替换。他们身穿各式和服,头戴竹笠或扎白巾,有的光脚穿草鞋,有的套白袜木屐,许多人手持折扇,伴随各种乐曲,一路载歌载舞而行。这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花车,每一辆都形象地表达一个历史掌故。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其中竟有7辆花车展示的是中国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尧治天下时人民安居乐业,衙门内诉讼用的大鼓因长期闲置而成为鸡窠;周代抚琴名家伯牙得悉知音钟子期死讯后,悲痛地割断琴弦;齐国孟尝君闻听鸡鸣声后溜出城门自函谷关逃之夭夭;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向道林禅师请教佛学;孝子孟宗为奉养有病的老母而在严冬卧雪挖笋;从地下挖出黄金锅的郭巨,用以侍奉母亲尽孝;此外还有鲤鱼跳龙门等等。这一庞大的队伍在烈日下浩浩荡荡沿街巡行,直到中午12时半才结束。许多扶老携幼、全家出动观看巡行的京都市民莫不喜形于色,引以自豪。
看罢祇园祭,当天下午我又赶去京都南郊的黄檗(音“波”)山参观佛教黄檗宗的大本山(总寺院)万福寺。这是中国明代高僧隐元禅师创建的寺庙。1654年隐元应邀由福建渡海来日本弘扬佛法,在日本佛教界创立了一个新的禅宗黄檗宗,在1661年兴建了万福寺。
如今,黄檗宗在日本各地有460所寺庙。隐元禅师在公元1673年他82岁时在万福寺圆寂。寺内专门供奉有他的塑像,并立碑建立了安葬他的灵塔。
万福寺占地10万坪(1坪约等于3.3平方米)。我站在宏伟壮观的山门前,抬眼就看见悬有开山老人隐元手书的巨匾“通玄”两字。寺院门前矗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有“不许荤酒入山门”几个汉字。寺门两旁悬有一副汉字对联,上联是:“地辟千秋日月山川同庆喜”;下联是:“门开万福人天龙众任登临”。跨进山门,但见寺内松柏苍翠,庭院幽深,古朴雅静。寺内面积辽阔,共有大雄宝殿、法堂、斋堂、钟楼、鼓楼、藏经库等23座典雅的建筑。寺后妙高峰下还专门辟有华侨墓地。据陪同我参观的日本熊仓和尚介绍,万福寺建成后第一代至第十三代的主持都是中国僧人,13代至22代主持由中日两国僧人轮流担任,自23代起才全由日本僧人任主持。目前在万福寺的日本僧人中,这几年已有7人去过中国。1992年将是隐元禅师的400周年诞辰,日本佛教界黄檗宗的信徒们已在发起集资募捐,筹备多项纪念活动,他们计划要在隐元禅师的故乡中国福建重建一所黄檗寺。
通过在京都一天的参观访问,我深深地感受到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真是源远流长,它在人民心目中播下的友谊种子,几经风雨,依然影响深远。如今,中日两国领导人都号召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正是这一历史的延伸和继续。
(附图片)
日本奈良东大寺(速写) 姜延新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