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凤凰”,向西北飞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凤凰”,向西北飞去
本报记者 魏玉凤
每当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的时节,一批批从全国各地毕业的大学生像队队彩凤迎风翱翔,越过山川、大漠,最后落在天山北麓的奎屯河畔。这里的新疆独山子炼油厂,像棵高耸碧绿的梧桐在吸引着他们。几年过去了,如今自愿来这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已逾千人。
如饥似渴招揽人才
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的独山子炼油厂,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凤凰”的到来呢?
独山子炼油厂已有50年历史,现在年加工原油能力达350万吨。除了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之外,这个厂还建起了完善的通讯、文化、医疗、生活等设施。大学毕业生到这里工作,不必带行李,单身职工两人一间房,完全是公寓化管理;如果结了婚,立即分给两间一套住宅,并配有全套家具。更重要的是厂里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使用极其重视,厂里明文规定毕业生要先到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把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同志选拔到重要岗位上。厂里每年还拿出200多万元用于各类人才的培训,包括到各大学进修等,使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已有200多名近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成为中层技术负责人,20多名担任处(科)级干部。他们挑起了生产、科研的大梁,有的很快就出了成果。大家高兴地说,这里确实是人才成长的“乐土”。
然而,这片“乐土”由于偏僻,知者甚少。怎么招揽人才?厂领导认为,首先要使人们了解这个厂。1986年夏季的一天晚上,副厂长陈宗禹在电视上看到有一个上海大学生考察团在奎屯市考察。第二天清晨,他带上人事处副处长就赶往离厂20多公里的奎屯市找考察团。可是,他们到达时,考察团刚离开赴伊犁了。他们跟踪追赶,在途中的精河县赶上了考察团。他们向这些上海大学生介绍厂里的情况和渴求人才的急切愿望,一再恳请他们返回时到厂里看看。考察团被感动了,在返回乌鲁木齐时,果然特地考察了这个厂。这一出“追韩信”,当年就引来了8名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如今,这8名毕业生已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在他们的影响下,每年都有上海的大学毕业生来到独山子。这个厂还先后邀请几十所大学的300多名师生来厂参观,独山子的面貌渐渐地为人所识,被吸引来的人才也逐渐多了起来。
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见面
独山子炼油厂并不满足于此。厂里派专人分期分批赴全国高等学校招揽人才。几年来,引进小组先后走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64所高等学校。他们给学生们放录像片、散发图片、画册,介绍独山子炼油厂的现状、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情况,并深入到学生宿舍,回答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去年3月1日,在春意初透的清华园里,一年一度的“供需见面会”正在举行。独山子炼油厂人事处的徐新带着他的伙伴也赶到这里。上午,他们的周围冷冷清清,几乎无人问津,于是这两位年轻人就主动请同学帮忙招呼大家过来,接着就滔滔不绝地宣讲本厂情况及新疆石油工业的前景。在第二天的招聘会上,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优秀毕业生蔡通昌毫不犹豫地同独山子签定了协议。接着又有3位同学签定了协议。
在沈阳化工学院,这两位年轻人还采用了滚雪球的办法,先做一部分同学的工作,再让他们去做其他同学的工作。在机械系优秀毕业生、某班长的带动下,有10多个同学报了名。
最近,国家安排该厂的重点建设14万吨乙烯工程上马了。年轻的大学生们又有了一个大展才干的机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