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流派荟萃 京剧之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流派荟萃 京剧之光
刘厚生
一个剧种中出现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是剧种成熟的标志。京剧艺术百余年来,先后繁衍出生、旦、净、丑各行当的大小流派,显示出京剧艺术基础的深厚和它的进一步的可塑性。这一次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演出的50多台戏,简直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京剧流派大展览会。试举部分演员以见一斑:
老生行:例如谭派的谭元寿,马派的张学津,余派的孙岳,麒派的赵麟童、陈少云,言派的言兴朋,高派的辛宝达,杨(宝森)派的杨乃彭、于魁智,汪派的何玉蓉,唐(韵笙)派的汪庆元……
小生行:例如叶派的叶少兰,俞派的蔡正仁……
武生行:例如杨(小楼)派的王金璐和他的几位学生——其实王金璐应当说已自成一派,盖派的张峰……
旦行:例如梅派的杜近芳、梅葆玖、沈小梅,程派的李世济、李海燕,荀派的宋长荣,尚派的杨荣环,张派的杨淑蕊、薛亚萍,黄(桂秋)派的杨至芳……
老旦行:例如李(多奎)派的王梦云、蓝文云……
武旦行:例如宋(德珠)派的宋丹菊、王继珠……
净行:例如裘派的邓沐伟、王文祉,袁派的杨赤……
丑行:例如萧派的钮骠……
上面只是在每一流派下例举一二人,其实很多流派远不止此,是我看不全,说不完。还应该看到,不少优秀演员,正在从师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向新的流派发展。像关肃霜、赵燕侠、李维康、刘长瑜、尚长荣、朱世慧……
真是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如入珍宝馆中,灿烂辉煌。使我特别高兴的,一是有些原来影响较弱的或历史已久的流派现在仍然有人在举旗高唱。像女老生何玉蓉,以78岁高龄,演汪(笑侬)派名剧《哭祖庙》,连唱108句,激昂慷慨,神完气足,声震四座,绝非老艺人比划比划的示范,真可说是剧坛人瑞。二是有些流派出现可喜传人。像中国京剧院的杨派于魁智、唐山京剧团的程派李海燕、大连京剧团的袁派杨赤、浙江京剧团的盖派张峰(他从张二鹏学南派悟空戏)等等,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这些年轻人在舞台上生龙活虎,艺高胆大,显示了京剧艺术的新的力量,新的光采。再有一点是,在上述个人流派之外,这次纪念演出中还出现了若干向集体流派或地区流派努力的迹象和成果。上海京剧院的《盘丝洞》称得上是继承而且发扬了海派传统通俗喜剧的上乘之作。内蒙古京剧团以《北国情》为标志,着力“蒙派京剧”的创造。云南京剧团曾有《黛诺》等名作,这次的《南疆血碑》写苗族反帝斗争,气势恢宏,他们在有意识地向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特点的“滇派京剧”发展。这都是发扬京剧艺术潜力的很有意义的尝试。
艺术流派的形成有各种因素,而直接的源泉则是艺术独创(个人独创和集体独创)。二三十年代以来,我们看到,众多知名演员,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观众爱好,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各抒所长,各辟蹊径,总要找到与众不同的独创风格、色彩,一时间,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方风雨,汇聚出京剧的全盛花期。这种个人和集体的独创获得了各自的追随者,于是才逐渐形成流派。既然流派是以其首创者的独特创造为基础,为核心,那么流派也就必然具有较高程度的排他性。总要显得“是我,不是他”才行。然而,流派的发展、发扬又必须是在对本流派基本特征的继承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革新、变化,其结果往往是新流派的出现。这是流派艺术的矛盾的统一。从历史来看,流派,流派,主导方面应当是“流”而不是“派”。无流不成派,有流派自成。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次纪念演出中花团锦簇的流派艺术,我以为,也应该看到,我们还要进一步继承那些继承得不够的流派,使之不致失传;同时更要注意,在继承各种流派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创新,提倡流派的发展,强调艺术独创性。
历史上流派纷呈,是京剧的光彩,更是财富。但如果不提倡流派的发展和独创,老的流派就会成为艺术包袱。今天创造新流派比半个世纪前要困难得多,因为包袱越来越重了。我热切希望,京剧的青年演员们,要立大志、下苦功,攀到已有的流派巨人的肩头上,更上一层楼,以新的独创艺术促成为今天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流派。
(附图片)
京剧《洪荒大裂变》(武汉市京剧团演出)剧照 吴力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