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9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工作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吕枫
干部交流是干部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中央已发了正式文件。干部交流是同班子建设结合进行的,而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对此,绝大多数同志是赞成的,但也有些同志有顾虑,怕交流影响稳定,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这些顾虑是可以理解的。稳定是大局,干部交流工作做好了,不但不会影响稳定,相反还会促进稳定。
进行干部交流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锻炼干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把工作做得更好。具体来说,干部交流一是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从干部成长的角度看,通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锻炼,才能见多识广,学到更多的本领,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比如,一个同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央或省市机关工作,对机关工作很熟悉,但缺乏做基层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交流下去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方面的经验和才干不就多了嘛。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比如从当乡助理员到当副乡长、乡党委书记,时间很长,对农村工作很熟悉,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对省、市、县里的机关工作很不熟悉,而且长期的基层工作使他的视野受到一定的局限,宏观情况了解甚少,把这样的同志调到机关里来,开阔视野,了解全局,不就更好了嘛。轮岗锻炼也是这样。比如,在一个县里,某位同志今天当财政局长,过一段时间去当工业局长,以后还可以当商业局长、民政局长,然后再当副县长、县长;要当县委书记,还要经过党务工作岗位的锻炼,这样才能胜任全面领导工作。我们常讲干部要“四化”,知识面要广一点,如果你只懂那么一点,面很窄,最后你负责全面领导工作就困难。前不久中央领导同志讲过,今后各部部长、省长首先应该是政治家,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所以,干部交流应该是全面锻炼干部的好办法,是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二是工作的需要。如某县缺一个局长,县与县之间交流一下,问题就可以解决。某一个班子的年龄结构不理想,某一个班子缺少分管或擅长某一方面工作的干部,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解决。三是群众的需要。群众也很希望干部交流,这有利于打破“关系网”,树立好的风气。目前我们还没有全面实行干部回避制度,即本地人不在本地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有的省搞了,群众很拥护。这种办法对干部本人也有好处。如果在本地工作,亲戚朋友都来找,这个说“给孩子解决农转非吧”,那个说“给孩子调调工作吧”,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有时坚持原则,别人就说你是“六亲不认”。因此,本地干部在本地担任主要领导工作总是要背着这些包袱,离开以后,就可以摆脱了。事实证明,干部交流有利于打破“关系网”。近几年经过努力,我们交流了一大批干部,其中包括省部级干部上百人,地县一级就更多了,有的省县级干部交流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从多数反映来看是好的。
要改变一种观念。现在一搞干部交流,有的人就认为是干部犯错误了,从县里交流到乡里或从这个地区调往那个地区,有的人就问,他怎么下来了?怎么把他调走了?是不是犯错误了?这种交流等于犯错误的观念,一定要改变。干部交流今后要形成制度,甚至还可以规定年限,在这个地区干多少年以后就要调往另一个地区。我们的驻外大使就是这样,几年以后就要调动。因为这已形成制度,大家也都不感到奇怪。有一种现象,就是从富裕地区到贫困地区困难,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困难,从内地到边远地区困难,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困难。比如,从北京往省会交流难,从省会再往地、市交流就更难,如果再从地、市往县里交流就是难上加难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思想问题。因此,要做好思想工作,同时也要严格纪律,强调服从组织,顾全大局,要坚决克服调不出、派不进的现象。要总结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以便顺利推进这项工作,使其迈出更大的步子。
(原载《党建文汇》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