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为十里长街添彩——访张镈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8
第8版(副刊)
专栏:

  为十里长街添彩
——访张镈先生
顾孟潮
北京的长安街是首都最美的街道,中国建筑文化的画廊。十里长街又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天平,能在这里加上一个砝码的人绝非等闲之辈。最近被宣布为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的人中,北京的10位就有7位为长安街两侧的建筑作过设计。80岁的张镈老先生,则是其中年龄最高、贡献最大的一位。
沿长安街西行,依次看到五幢在五六十年代最新、最高、最美、最大的建筑大厦,均出自张镈之手,它们为:北京饭店新楼、人民大会堂、水产部大楼、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
张镈是个十分幸运的创造者。早在1954年设计完成北京友谊宾馆时,年方43岁的张镈已享誉国内外。梁思成先生十分赞赏这组建筑,称之为“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作。国外建筑史册将其载入,并特别指出: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把这幢建筑物和张镈的名字列在史册中43幢现代中国建筑和16位中国著名建筑师之榜首。
张老是建国以来第一位“国产”的建筑设计大师。在他回顾自己怎么成为一个建筑师的历程时,更多表述的是对老师、领导、友好的同行的敬意和赞许,很少为自己摆功。相反,对一些教训他却说得很细致。
他说,对于1954年批评我搞大屋顶华而不实,我是心服口服的。人家批评我过去设计的建筑有四种病:心脏病(设备不全)、肾脏病(电路不通)、神经病(冬冷夏热)、肠胃病(厕所很臭),批评得对,我要接受教训。从此我认识到经济是基础,适用、经济、美观、关怀人的程度都是要受经济条件限制的。1959年国庆十大建筑工程中有三项是由张镈完成的,即: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而当时他方48岁。
据我所知,张镈老先生是国内唯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离开过设计图板的设计师。仅此一举,我们便可以设想他对绘图笔和图板有着多么深沉的感情,他那支笔和图板有着多么大的分量。他告诉我们,他有生之年下决心写好三个东西:一是1988年开始写的回忆录,16万字,快要结稿了;第二件事是彭真同志嘱他写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第三件是叶如棠同志希望他以第一人称谈谈建筑创作的感受……
张老在十里长街上的辉煌巨著,亲切的教诲,勃勃的雄心,以及那忙乱中不甚整齐的绘图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