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我看社会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1
第5版(理论)
专栏:

  我看社会主义
南开大学教授 杨敬年
我来自旧社会,也到过国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有切身体会的。这里,我只想谈两点事实,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中国在“人类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20个国家的统计,中国处在第100位,1988年只有330美元。
但是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去年夏天刊行的《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在首次公布的130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中,中国处于第65位,正好在中点。日本居第一位,美国屈居第19位。这个指数将国家区分为三类:高人类发展(46国),中人类发展(40国),低人类发展(44国)。指数最高接近1,最低大于0,如日本为0.996,美国为0.961,中国为0.716(属中类),最低尼日尔为0.116。这项指数是按三个项目计算的:出生时预期寿命,成年人识字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国落了后,是因为成年人识字率低。
在两个报告中,中国的地位高低不同,原因何在?
原来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划分国家的发展程度,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是不能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的不同,一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影响。为了纠正这两种偏向,国际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各国自己对货物和劳务的标价计算,然后按调整过的汇率折合成美元的。譬如1988年美国为9333美元,而中国为330美元,相差30倍;若按货币购买力平价计算,则相差仅10倍(世界银行:《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1985年,第32页)。“富国和穷国之间存在的‘名义收入’上的巨大差距,显然更多地是由于价格上的差距,而不是购买力上的差距,尽管后者的差距是非常之大的。”(同上)
其次,在反映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方面,也有人提出了“福利指数”,罗列了20多种指标,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卫生和就业,都包括在内,以此来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而不仅仅是注意它的数量。
现在这个“人类发展指标”,以寿命概括物质生活水平,以成年人识字率代表全体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以购买力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纠正了以上两大缺点,对于比较各国的发展水平,是有强大的说服力的。
中国以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将十一亿人民从“贫、愚、弱”的地位提高到今天的发展水平,岂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铁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经济增长的好处真正落到全体人民的身上,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中国的实力地位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去年2月又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2000年大趋势》,书中写道:“一个享有声誉的美国政府委员会在1988年度的报告中预测,20年后中国的经济将会仅次于美国。1980年,中国的经济只是日本的一半,苏联的1/3。美国长远综合战略研究委员会预测,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日本和苏联。”奈斯比特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根据《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672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3723亿美元,20多年中增至5.5倍。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中国的,只有7个国家:加拿大4359亿美元,英国7026亿美元,意大利8289亿美元,法国9494亿美元,西德12018亿美元,日本28437亿美元,美国48473亿美元。
我们每每只注意人均产值,而忽略了产值总额。其实只有产值总额才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代表。在短短二十多年中使国民经济实力增强五倍,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岂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铁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