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滴油淘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2
第2版(经济)
专栏:

  滴油淘金
新华社记者 王耕 郭献文
坐落在古老黄河岸边的洛阳炼油厂具备500万吨的规模、300万吨的能力。国家每年计划内供应原油仅70多万吨,而企业经济效益却连年大幅度提高,1988年创利税1.4亿元。1989年创利税2.1亿元,1990年在减利因素高达1000多万元的情况下,又创利税2.5亿元。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排名表上,洛炼上交利税座次,由1988年的第126位,上升到第92位;销售额增长幅度名列500家之首。
“这么大的肚子,这么一点口粮,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
年初,全国石化系统企管处长在洛炼开会,这些管理上的行家里手一定要请厂长来讲讲洛炼有什么秘诀。厂长王安顺听了笑着说,要说秘诀,也就一句话,是特殊的困难使洛炼人练就了一种“滴油淘金”的精神和意识。
1984年洛炼好不容易建成全国最大的单系列炼油装置,却碰上炼油大于采油的新形势。国家每年给的计划内原油不足加工能力的1/6;近几年,加上千方百计搞来料加工,每年的原油加工量也只有140多万吨。在大马拉小车的困境短期内很难改变的情况下,洛炼人没有消极地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1988年初,厂领导明确提出“珍惜每一滴原油、炼好每一滴原油,从每一滴原油里挖效益”的指导思想,以此作为贯穿全厂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主线。把企业面临的困难和作为“国家队”应尽的责任讲深讲透,使“滴油淘金、为国分忧”逐步成为全厂6500名职工共同的思想认识和自觉行动。
炼油本事的大小,全在于提高汽油、柴油等轻质油的收率上。这个厂设备技术比较先进,投产不久轻质油收率就达74%,在全国同类炼厂中已属先进水平,但他们从未因此而满足。按设计,一吨原油先通过常压装置回收37%的轻质油,剩下63%,一半为蜡油,投入下道工序再提炼;一半为渣油,作为燃料油出售。可洛炼人舍不得,他们通过优化生产方案和工艺流程,把蜡油和渣油一起投入催化装置中催化裂化,使轻质油收率比原来提高了6.5%。对催化中剩下的10%左右的渣油,洛炼人仍舍不得放弃,再次回收起来进行深加工。现在这个厂加工每吨原油所剩渣油已降为3.06%。他们凭着这种不吃干榨净决不罢休的精神,使洛炼的轻质油收率连年稳步提高,去年已高达80.5%,在全国同类大型炼油企业中遥居领先水平。仅此一项,近两年共为国家多创效益近4000万元。
洛炼工人说,为国家、为洛炼多创效益,体现在我们每一个岗位,每一次操作上。在全厂最关键岗位负责催化装置操作的200名职工,为了保证装置运行的安全、稳定、长周期,使国家的每一滴油在这里发挥最大效益,练就了一套凭耳闻、目观、鼻嗅、手摸发现隐患的硬功夫。近几年,他们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隐患600多起,从没因操作失误引起一次停工停车。一次,因催化加热炉压力表呲开,高温油浆喷出,整个炉壁四周顿时一片火海。一旦大火蔓延,引起整个装置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按正常操作规范,操作的工人只要轻轻扳动身边的自动保护装置,危险就可解除,但现场值班的匡兆来、杨鹏远等却冒着生命危险,攀上10米多高的旋梯,冲进火海,用手关掉了阀门,消除了事故,又避免了整个装置的停车。事后,手被烫伤的杨鹏远说,当时如果扳动“自保”既不承担责任,个人也安全,可工厂从停车、启动到恢复生产,要两个多小时,损失至少在10万元以上。为了个人省事、安全,让企业效益受影响,这样的事我们说啥也不干。
在洛炼,无论干部、技术员还是普通工人,都视能为企业节约每一笔钱、增加每份效益为自己莫大的光荣和应尽之责。按照设计,一联合车间催化装置的进料温度应从原来的200摄氏度通过加热炉提高到250摄氏度左右。1988年,这个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平时检查中发现,有时进入催化的原料达不到250摄氏度时生产也很正常。一个加热炉,每年至少要耗费4800余吨燃料油,能不能取消加热炉,采用其它方法,保持装置内的适当温度呢?这成了车间工程技术人员的一块心病。30多岁的年轻工程师韩剑敏、李林等冒着一旦试验失败,就可能烧坏全套装置的风险。一边进行观察、摸索,一边进行大量的测算,终于拿出了取消加热炉的成熟方案,去年5月16日一次实施成功。这项工艺改革一年就可节约成本220多万元。在过去的5年里,这个厂干部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12000多条,实现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40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
“滴油淘金、为国分忧”,这就是洛炼人的精神,也是洛炼人制胜的秘诀。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