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两面针”与三杆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1
第8版(副刊)
专栏:

  “两面针”与三杆枪
丹赤
“好些电视剧拍得不咋着,而好些电视广告却拍得十分奇妙。”此话自然是褒贬相间。
由于科技新技术的广泛使用,电视广告越拍越手法翻新:天马行空,机关布景,神仙下凡,外星人露面,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一些广告用语,也是“妙语连珠”,被人拼凑成相声。我以为,电视广告具有两重性即商业性和艺术性。由于它的生动画面以及“硬性”插播在重要节目之间,一旦产生“诱惑力”,那是足以使亿万观众难以忘记的,诸如“两片、两片”,“燕舞、燕舞”……连幼童也会模仿几句,可见电视广告之“神力”。
既要强化宣传,自然允许夸张。所以,我从不对电视广告加以挑剔。可是,近一个时期我却被一条电视广告所困扰,或者说“耿耿于怀”:
画面一转,突然伸出三杆枪(或更多一点)的特写镜头,转瞬便变成“两面针”牙膏。实在是令人费解,这“两面针”与三杆枪有啥关系?无独有偶,近来又看到这样一条电视广告,一杆枪“呯呯”作响,打开了具有美国口味的“蓝带”啤酒的瓶盖,诱人的酒沫儿咕嘟咕嘟地冒了出来。神枪手的枪法比家里的啤酒起子还灵便。广告中的枪口屡屡出现,无形中制造出一种“枪刺激”。
黑洞洞的枪口,脆生生的枪声,接下来便是凄惨惨的断肢,血淋淋的尸体……凡此“枪刺激”,足以使正常人神经颤抖。在一些国家里,人们最为忧虑的事儿之一,便是无休止的“枪刺激”。如枪支自由泛滥,枪战凶杀片尽情渲染,已使那里的青少年被“刺激”得神经失常,心理变态。据报载,一个年仅7岁的小男孩,竟然手持假手枪当了“蒙面大盗”。去年,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有一个两岁的小男孩,竟被另一个3岁的小男孩开枪打中腹部,受了重伤。在“枪刺激”下,或想入非非,或去做恶作剧,或去犯罪。
此番联想,并非说诸如“两面针”与三杆枪之类的电视广告的“枪刺激”,等于鼓吹“枪犯罪”。可是,扩展起来看,如今国外的枪战片、警匪片等电影、录像带大量上映,国内的电影也有好些“无枪不成片”。形形色色的足以乱真的枪支玩具,充斥市场。这一切所构成的“枪刺激”,已经够劲儿。“枪刺激”将在幼小心灵中,潜移默化地造成不良影响,谁能否定得了?
我并非全盘否定“枪战片”、“警匪片”,也并不主张在艺术上取消枪。问题是类似于“两面针”与三杆枪的电视广告,两者本无任何联系,却又人为地制造“枪刺激”,是否妥当?电视广告中的“枪刺激”,根本不可能“刺激”出一个好销路。如此下去,还不知从那条电视广告中又“冒”出几杆枪来,这样,一方面污染了童目,另一方面污染了画面,两面都须打“消污针”。这般“两面针”岂不是自找麻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