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从海湾战争看油价走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04
第7版(国际)
专栏:

  从海湾战争看油价走势
顾玉清
海湾危机到战争爆发的短短几个月内,油价从原来的每桶20美元左右曾一度攀升到40美元以上的高峰。后来虽有所回落,但也是在较高的水平上徘徊。一些国际石油专家曾断言,倘若海湾战争打起来,油价可能会上升到50—60美元一桶。然而,海湾战争爆发后,油价却急剧下跌,并曾创下了一天内每桶下跌10美元的空前纪录。2月15日,英国布伦特原油再次下跌,从战前的每桶约30美元降至16.5美元,大大低于海湾危机前的水平和欧佩克规定的每桶21美元的官价。但海湾战争基本结束的2月底3月初,油价又上扬。这种势头,使动荡不定的世界石油市场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伊拉克和科威特中断石油出口后,国际石油市场日供应量曾减少400多万桶,但是,目前石油市场上的供应是充足的。这是因为海湾危机爆发后不久,欧佩克决定暂不执行限产协议,允许其成员国增产,再加上非欧佩克产油国也提高了生产能力,从而很快弥补了伊拉克和科威特停止石油生产造成的缺口。现在,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平均每日已达到2350—2400万桶,远远超过海湾危机前的2250万桶/日。在人们去除了心理因素之后,今后油价仍将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西方国家为了应付不测,防止油价上涨,储存了30多亿桶石油。其中,美国石油储备达15.83亿桶,按目前的消费水平可用92天;日本为5.58亿桶,可用120天;德国为2.66亿桶,可用134天;意大利为1.65亿桶,可用96天;法国为1.34亿桶,可用83天;英国为1.11亿桶,可用76天。大量的石油储备随时都有可能冲击市场,左右油价。在海湾战争爆发的当日,美、英、德、日等国向国际市场投放大量储油,造成油价大跌的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为了减少对世界“麻烦地区”的石油依赖,1991年2月20日宣布了一项能源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开放包括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圈在内的地区,用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鼓励开发利用诸如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强调把核能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选择;要求商业车队使用天然气、酒精等替代燃料等等。该战略旨在到2010年使美国的石油消费量每天减少340万桶,而国内石油日产量则增加380万桶。这项战略如能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必将导致石油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并使油价长期处于疲势。
一些国际石油界人士认为,海湾战争的结局无疑将对欧佩克未来的油价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欧佩克内部一直主张“高油价,低产量”的伊拉克等国的地位在这次战争中受到了削弱;提倡“高产量,低油价”的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等一方的意见将会越来越占上风。由于沙特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2549.59亿桶,居世界之首。因此,它完全具有实行这一“长期石油战略”的能力。这对于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对于许多产油国来说,却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海湾战争使科威特和伊拉克的石油设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修复工程远比新建油井来得快。战争结束后,预计科威特和伊拉克将会借助于西方的技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逐步恢复石油生产。最近,以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公司已在竞相与科威特签订上百个应急和复兴计划合同。据估计,战后科威特和伊拉克的重建需耗资千亿以上美元。这笔巨额款项大部分将来自石油出口。伊、科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分别居于世界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它们如果稍稍开大一点石油龙头,就会引起石油市场混乱。
经合组织预测,今年经合组织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经济增长率将由1990年的2.8%下降到2%。由于经济不景气以及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石油需求将进一步减少,这对卖方市场是极为不利的。
海湾战争给国际石油市场造成的混乱和留下的隐患是显而易见的。国际石油界人士希望欧佩克成员国加强协调,尽快重新回到限产协议上来,采取严格的措施,结束无节制的超产状况,以便将油价维持在一种可接受的水平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