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缘有核心好带头——记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党委书记赵启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缘有核心好带头
——记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党委书记赵启忠
赵金德 傅江山
豫北太行山麓升起了一颗璀璨的“中国乡镇之星”,她就是河南省辉县市孟庄。她飞速增长的集体经济被专家誉为“孟庄模式”;她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乡镇树立了榜样。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中顾委常委胡乔木挥毫为其题词:“中州名镇——孟庄。”中顾委委员、原中组部部长陈野苹热情洋溢地写诗称赞孟庄:“高举红旗往前走,物质精神两丰收,孟庄群众齐心力,缘有核心好带头。”
这个好带头人就是今年54岁的镇党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赵启忠。
开拓“孟庄之路”
1983年春,孟庄镇第九任党委书记赵启忠上任了。第二天,他就带着工作队下了乡。全镇27个村的农舍里、场院旁、饲养棚内,到处印满了他的足迹。
“想富不会富,致富无门路;会富不敢富,富了怕露富。走一步,一回顾,既怕割尾巴,更怕吃大户。”这歌谣,是被“穷过渡”、“穷革命”、“穷光荣”折腾怕了的孟庄人余悸心理的真实写照。
鸡鸣头更,月上中天。镇党委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孟庄人稠地窄,人均最少的只有4分地,怎样才能消除顾虑,打破禁锢,让大批能工巧匠和富余劳动力走出黄土地,发展商品生产,实现孟庄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化?赵启忠一针见血地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镇党委要理直气壮地为勤劳致富正名撑腰,鸣锣开道。对农民既给政策,又要扶持。”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赵启忠被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惊醒。打开门,走进一位精明干练的中年妇女和一位朴实的老汉。不等赵启忠询问,中年妇女自报姓名:“俺是梁村的,叫胡春莲……”同来的老汉是她的助手。他们联合7户,想办座纸厂,特来向赵启忠求援。赵启忠当即打电话到村里,给他们划了地皮,解决了贷款,又借给砖和水泥。胡春莲造纸厂4个月建成投产,年产值达70万元,利润达13万元,她成了孟庄镇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
支持了一个胡春莲,千百个胡春莲涌现出来,1.2万户的孟庄,个体、联办企业一下子发展到3000多个。
村镇企业发展了,集体的经济实力雄厚了,赵启忠和镇党委连续8年从村镇两级企业利润中拿出1400多万元补助农业。孟庄实现了统一机耕,统一用水管水,统一供应良种,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畜禽免费防疫的五统一。孟庄农业连续8年丰收。
随着工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孟庄所需的电力国家只能配给40%,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孟庄经济的腾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87年,赵启忠和镇党委提出自己集资建1.2万千瓦的电厂。破土动工前20天,赵启忠带领4名镇党委委员,搬着行李住进了杂草丛生、蚊叮虫咬、临时搭起的工棚里。他们放下铺盖,就跳下了没膝深的积水里泥一身、汗一身,挥锹挖晾水池。领导带头实干,最有号召力,一时热风吹雨,影从云集,镇直机关,厂矿的党员干部职工汇成了700多人的义务劳动大军。面积12由、足有1.8米深的晾水池,交给工程队需两个月,他们只干了20天。
主厂房已拔地而起,然而汽轮机却迟迟未到工地,赵启忠忧心如焚。农历腊月二十三的夜晚,他告别78岁的母亲和家中的亲人,冒着严寒,日夜兼程,赶赴山东。当熟人把脸色发青、瑟瑟发抖的赵启忠介绍给济南电机厂厂长时,这位疲惫不堪的镇党委书记使厂长大为感动:“哦,他一冬来济南不下10趟,这样诚心的人,我遇到的还是第一个。没说的,额外解决一台吧!”
算上这个春节,赵启忠已有3个春节没有休息了。
经过10个月零20天时间的苦战,孟庄火电厂一号机组运行发电。仅隔几个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创造了现阶段建造同类小火电厂高速度、高质量的奇迹。
孟庄在蛇蜕龙变。全镇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3亿多元,比1982年增长近10倍,人均收入1100多元,比1982年增长3.6倍。
干部必须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孟庄有集体企业85个,年产值超亿元。面对七彩迷目、五声乱耳的商品经济大潮,镇党委书记赵启忠时刻警惕的是,共产党人的骨头不能瘫软,党的战斗堡垒不能锈蚀。他选拔使用干部的首要一条标准:必须坚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王俊有,东夏峰村党支部书记。他7次拒绝联合体企业拉他入股,并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宣布:支委、村委、村办企业厂长、会计、业务员一律不准干联合体、专业户。村干部腾出时间,集中精力搞集体工作,6年时间新办和扩建5个村办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超千万元,比大包干前的1982年增长8倍。
王俊有当支书7年,东夏峰群众的存款由19万元猛增到160万元。而他和几个村干部的收入仍靠镇里每月发的百十元工资。“这就是旗帜,就是凝聚力!”赵启忠号召全镇的党员干部:“都要学习东夏峰村党支部!”
迈出东夏峰地头,来到邻村村界,鸡犬相闻,禾苗相攀,同样好的政策,条件又大体相同,但景象迥异:一边机声隆隆,庄稼枝繁叶茂;另一边冷冷清清,庄稼禾瘦苗枯。赵启忠问上任三年的支书:“和周围几个村相比,你的工作能排第几?”那位支书不语,深深埋下了头。
镇党委很快作出改选几个工作平庸村支书的决定,有人替他们讲情。赵启忠说:“这几个同志确实是好同志,但不是好干部。免他们的职,不是得罪了我赵启忠,是他们缺乏领导商品经济的能力,不会带领群众致富。”
“常败将军不能常挂帅”。孟庄干部都知道赵启忠这句口头禅的厉害。
公生明 廉生威
1987年6月,孟庄筹建1.2万千瓦的火电厂,镇党委决定考试招工,择优录取。考试期间,赵启忠外出开会。回来后,几位群众找他反映,考试中有人假报学历,找人替考……言谈中透露多为干部子女和亲属所为。
赵启忠一听火了,把负责招考的工作人员和镇里干部叫来,说:“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遇见好事,干部就往前挤,这不是好同志。现在老百姓对我们最不满意的是自身不清,自身不正。考试作弊的要严肃处理,不能麻木不仁。”之后,镇党委决定秘密出题,另设考场,对98名高分青年复试,赵启忠及党委成员亲自监考。
复试尚未开始,一些消息灵通人士,通过各种关系出面说情,写信递条子的接踵而来。手捏着厚厚一沓人情条子,赵启忠沉吟良久:条子、条子,由它编织起来纵横交错的关系网,葬送了我们多少事业。天堑易渡,“条子关”难越啊!
临考前,赵启忠把条子带到考场,三把两把撕得粉碎,狠狠摔在地上,郑重宣布:“不管职权再高,门路再广,谁再递条子说情,要求照顾的考生不判卷,不录取。”
对考生进行资格复审,查出7名是外地户口和应届高中生,不符合招工规定,赵启忠宣布清出考场。赵启忠撕碎了人情条子,镇党委在群众中树立了一面公正的旗帜。
赵启忠对别人讲原则,对自己的亲属要求更加严格。有一年,他堂弟家里遭受特大洪灾,庄稼绝收,生活困难,孩子已经辍学,他想托二哥的门路,给孩子安排个工作。赵启忠语重情长地对弟弟说:“按我现在的权力,在镇办企业里安排个把人,应该说不是问题,可不能那样做,孩子尚未成人,国家明文规定不能招收童工。再则,这么小的年龄,无论到哪儿都是白领工资,特殊的事咱不能干。否则,在群众中还有什么威信?”弟弟道理讲不过哥哥,便又搬动赵启忠的母亲说情,赵启忠死死咬定:“不行!”惹得弟弟饭也不吃,送他的钱物也不带,领着儿子抹着眼泪回了老家。
一枝一叶总关情
1985年以后,赵启忠相继被提拔为副县长、县委常委、辉县市委副书记,但他仍兼任孟庄镇党委书记,工作一直没离开过孟庄。这位贫苦农民的儿子,始终深情地眷恋着黄土地,他有一颗与农民群众息息相通的心。
赵启忠关心群众疾苦的事,在孟庄有口皆碑。1982年冬,他作为县里派来的工作组长,在郭村蹲点,一个2000人的大村,合用两个水龙头,每天下晌群众排队挑水,下雨天小胡同踩成稀泥酱;三九天,滑溜溜的路面像条琉璃街,为吃水不知摔伤了多少人,这情景他深深地印在心里。
1983年春,他在上任后的第一个群众大会上提出要修路、治水、办学校,给群众办实事。一冬一春,全镇11227户,全部装上了自来水管。镇投资93万元,修建了49.6公里的水泥路。村村路路相通,实现了水泥路网化。1983年以前,全镇29所中小学,有28所分散在残破简陋的旧庙、祠堂、民房和饲养棚里。赵启忠亲自挂帅抓教育,全镇兴起办学热,短短5年,孟庄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达448万元。现在的孟庄,从幼儿教育到高中自成体系,学龄前儿童全部免费教育,初中达到普及。为了促进和发展孟庄经济,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镇里还投资66万元,与省邮局合资,建成了800门程控电话大楼。目前,装机达600部,平均20户一部,祖祖辈辈握惯锄把,双手结满老茧的孟庄人,坐在自家炕头,可直拨城市,呼叫北京。
日渐富裕起来的孟庄,文化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1984年春节后,镇里投资112万元,修建一座宏伟壮丽、雍容典雅、可容1700名观众的影剧院。在作出修建影剧院的决定时,赵启忠曾代表镇党委向群众许诺,影剧院建成后,让5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看头场名演员的戏。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来孟庄演出了,赵启忠和他的助手们满面春风地站在剧院门口的台阶上,欢迎全镇8000多名老人……
1989年,孟庄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和“全国文明集镇”,最近又被中国乡镇百颗星评选委员会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的光荣称号。赵启忠在一片赞扬声中和荣誉面前,没有丝毫的陶醉,他正描绘孟庄新的发展蓝图,带领孟庄人民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