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历史性抉择——中国奥委会审议北京市申办二○○○年奥运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0
第4版(要闻)
专栏:

历史性抉择
——中国奥委会审议北京市申办二○○○年奥运会侧记
本报记者 吴骅
公元1991年2月26日下午2时,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北门车水马龙。这一天,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在这里举行全体会议。
在国际运动医学界颇有声望的北医运动医学专家曲绵域教授,马上要率队参加世界大学生冬运会的国家体委运动五司司长赵常态,已经退居二线的我国体育界人士董念黎、蔚继统,50年代的篮坛名将杨伯镛,80年代中国女排的功臣张蓉芳,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杨天乐,中国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吴重远,上海、广东体委主任沈家麟、魏振兰,北京市市长陈希同率领阵容整齐的北京市人民政府代表团,都早早来到会场。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异常兴奋地宣布:中国奥委会本次全体会议的议题就是审议北京市申请主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一项内容。
84位中国奥委会委员认真仔细地听取陈希同市长代表1000万北京市民和市政府宣读申请书。
公元2000年,又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难怪第25届奥运会尚未举行,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澳大利亚的悉尼等城市就早早地把目光投向2000年,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申办第27届奥运会的工作。
国际奥委会在奥运会举办前7年确定举办地点。在此之前国际奥委会和各有关国际体育组织的代表将对所有申办奥运会的城市进行严格的考查,并要求申办城市详细地回答举办奥运会各方面准备工作的一切问题。
与会的代表们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在1993年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上,中国要同2000年奥运会的其它申办城市一争高低。
涌动在各位委员心中的激情爆发了。董念黎说,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承办奥运会对中国体育界和世界体育界都不能不是一个遗憾。蔚继统说,第11届亚运会的成功表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综合国力,这是我们申办奥运会的信心所在和举办奥运会的基础。
在筹备、组织第11届亚运会工作中成为新闻人物的张百发介绍了北京市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后说,亚运会的成功增强了我们承办奥运会的信心。
表决开始。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庄严的一刻、重要的一刻。齐刷刷举起的手臂表明了各位委员的心意,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被中国奥委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