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红军老战士王定国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0
第5版(政法专页)
专栏: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记红军老战士王定国同志
吴东炬
27年前深冬的一个傍晚,在离故宫不远的翠明庄招待所,两位衣着俭朴的老人,来看望久别重逢的战友。我把他们领到房间里,戴眼镜的白胡子长者朝我笑笑,慈眉善目的。那位老大姐用川音对我说了声“谢谢你”。听着让人觉得那么暖。事后我才知道,白胡子长者就是年近八旬的革命老人谢觉哉,陪同他的是夫人王定国。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谢老夫妇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不久,我被调到中央委员王维舟同志处工作。王老和朱老总、董老、谢老、徐老、吴老等经常往来。特别是王老夫人马奎宣经常邀集王定国、董老夫人何莲芝、谭政夫人王长德等聚会,几位爬雪山、过草地,身经百战的老战友凑到一起,总有扯不完的话题。
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对谢老及家事了解得逐渐多起来。谢老夫妇这对伉俪颇富传奇色彩。一位是博学才子,一位是乡里村姑。谢老学识渊博,才高儒雅,既是科举制度的反对者,又是中国科举最后一次考中的秀才,也是中央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解放后,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内务部长,又是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称最高人民法官。王定国原籍四川营山县,出身贫寒,秉性倔强。19岁入党,20来岁时,就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中的老兵了。1942年,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她开荒、纺线、养猪样样走在前,毛主席曾为她亲笔题写了“再接再厉”的条幅,号召大家向她学习。1959年冬,王定国开始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近年来,她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基金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委员、北京法学会理事、中国文物研究学会副会长、北京幼儿启蒙教育学校名誉校长等职,对于一个年逾古稀、本该颐养天年的老革命者来说,这些头衔意味着什么呢?
一天上午,我拜访了王定国同志。我端详着老人,见她全然不是龙钟老态。鬓发虽斑白,精神却矍铄;性格开朗,提起轶闻趣事,还是说起来没个完。
“你别搞记者采访。我们是老熟人,认识20多年了,你可以常来我这里,用你自己的眼睛看,看我变化了没有?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实事求是。”说着,硬留下我吃饭。
饭菜上来了。我们边吃边谈。话题集中到党的建设上。她说,我们共产党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要按照先进分子的要求加强党性锻炼,并真正坚持党的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勇于奉献。
吃完了饭,我们继续谈。她抚今思昔,感慨地说:“作为一个党员,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等于完成了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真正从思想上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个共产党员,要为培养下一代,为祖国的建设和稳定奋斗不息。”
临走,她让我带上了她写的三本打印的诗稿。“这些诗不是我关在屋子里憋出来的,全是有感而发的”这是她唯一的解释。……
高歌一曲起风烟,暇不忘忧百草鲜。
岭上练兵观剑舞,寒宵列阵剁金钿。
永昌战斗寒敌胆,雏凤凌空岂偶然。
往事成尘仍复记,我思血染河西边。
1983年9月,王定国战地重游,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言志。我细细拜读了她的诗稿。欣喜!惊叹!感奋!没想到这个参加革命时大字不识的村姑,竟能提笔赋诗,从1947年告别边区写起,洋洋洒洒,一直写到今天!时间跨度达40余年,真是一路风尘一路歌……
谢老夫妇历来注重对下一代的培育。当年在他们身边生活过的孩子,大多数都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被称为“儒将”的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兼导演谢飞,在本命年因拍《本命年》大获成功,从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抱回了银熊奖;六女亚霞在联邦德国攻下了医学博士学位……每谈及此,王定国总是深感欣慰。
多年来,王定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地考察,都要关心询问农村的办学情况,对校舍、教具、师资、失学等方面,深入了解,提出建议,制定措施,向有关部门写出考察报告。1989年10月,她在四川老区考察,把自己多年积蓄的2000元捐给了安化小学。
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王定国不仅经常出入各地小学校,在苗圃艺苑里辛勤哺育着祖国花朵,还和曾志、于若木、林月琴、费路路等老同志,多次发出“全社会都来关心失足青少年”的呼吁,并建议加强青少年犯罪研究,成立关心教育青少年基金会,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她和其他几位老同志一起,不顾年迈体弱,四处奔波,慰问干警及管理干部,看望失足青少年,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王定国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每到一地,她总是提前打招呼,不要搞特殊招待,有啥吃啥。1989年10月到四川老区,吃的几乎全是红薯稀饭,连汽车的油费、住宿费、饭费都不要地方负担。有的年轻人不理解,王定国就解释说:
“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做出过特殊贡献。河西走廊的老百姓尤其好,和红军患难与共,一道出生入死。当年国民党马(步芳)胡子的民团多,抓住红军西路军就杀头。老百姓见到红军就掩护,不只是一家一人的掩护,而是一村人全来掩护红军!没有人民的掩护,红军的星星之火是成不了燎原之势的!”她语重心长地说:“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人民群众,人家能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救你,就最了不起!这就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群众观点很要紧。还是毛主席说得对,人民群众是铜墙铁壁。有了这座铜墙铁壁,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王定国在去年初写的《九十年代第一春感怀》诗中直抒胸臆:新年欲何求,寒菊喜金秋。发白心不老,耕耘永不休。洒尽余年热,无愧报世酬。
得知《北京日报》约她写一篇参加《晚霞的奉献》的征文,她对我说:“我只是晚霞之一缕,没什么值得写的。要讲奉献,还太少太少。我愿意借用谢老的一句话,献给90年代的青年朋友们——‘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即投入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