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一首永恒的友情之歌——悼念美国友人玛格丽特·斯坦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3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首永恒的友情之歌
  ——悼念美国友人玛格丽特·斯坦丽
高梁
我和玛格丽特·斯坦丽1948年在解放区相识,1971年又在美国相会,后来一直保持着与日俱增的友谊。这长达43年的友情,在我的一生中是多么珍贵!然而,3月2日,在她即将结束访华回国之际,她却在北京病逝。我失掉了这样的友人,悲痛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她在进行这最后的一次访华时,年已72岁,但她仍坚持要专程去延安,同当地人民一起过春节。她在那里重访了昔日住过的窑洞,任过教的学校,同朋友乡亲们互相拜年,重温友情,还一起吃年饭,跳秧歌。2月27日回到北京后,见人就兴奋地谈延安近几年的明显变化。作为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名誉理事,她原定在3月1日下午的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话,但是,突然在当天上午脑溢血发作,进了医院。待我赶赴医院时,她已不省人世。第二天早晨,爱泼斯坦同志和我再去看望时,她只能靠机械维持呼吸,并在当晚与世长辞。3月6日,在对外友协为她举行的骨灰告别仪式上,我含泪默立,心头不禁涌现出同她相处的一幕幕往事。
那是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她作为一名护士,随美国公谊服务会医疗队来到延安,在国际和平医院做护理工作。1947年3月,延安撤退,她和医疗队徒步数百里,在老百姓家的窑洞里建立起临时医院。医院距前线很近,条件极为艰苦,她仍夜以继日地工作,抢救伤病员。一年后,她辗转跋涉,来到华北解放区石家庄,在这里,韩叙同志和我接待了她,安排她休息、参观、座谈、会见领导同志。当时,她年轻热情,聪敏好学,性格温柔开朗,爱好唱歌。她对解放区的一切都感新鲜,并且尽力去理解。敌机前来骚扰轰炸,她也不惧怕。大家都非常喜欢接近她。不久,公谊服务会总部调她回国,我送她到了解放区的边界。在靠近边境地带,我们曾遭遇国民党杂牌军的夜袭,也穿行过几十里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关于这段惊险而有趣的经历,后来每当她回忆起我们的友谊时,她总爱提及,永难忘记。
全国解放后,我在较长时期失掉同她的联系。直到1971年11月,我去纽约参加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她闻讯后特地从美国内地来纽约看我。这时,她已年逾五旬,头发见白,但精神抖擞,热情如故。她略带歉意地说,她应该向美国人民多多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但是环境不允许,她的努力是软弱微小的。她要求重访中国,她的心还炽烈地向往着新中国。后来,由于她的推动,一个包括她和当初医疗队其他队员在内的代表团组成了,于1972年夏访问了我国。
从此以后,她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重返中国,探望老朋友,结识新友人;每次来都要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些实际事儿,或教书、或帮助我们训练医务人员,或写报道向外介绍我国的建设情况。她还经常是马海德、路易·艾黎、爱泼斯坦、魏璐诗等国际友人的家中客。她相信,艾黎提倡的“工合”是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正当途径之一。她积极参加了“工合”活动。每次来北京,她都不管刮风下雨,乘公共汽车到“工合”国际委员会办公室,帮助写信、打字、编稿,还把艾黎写的上千首诗加以整理,编好目录和索引。最使我感动的是,她作风朴实无华,随时随地想着为周围的人提供服务。1986年我因病住院,她来看望。当她发现医院的大夫、护士渴望提高业务、学习外语时,她主动把她熟悉的医务护理方面的英语词汇编成教材,自愿为他们讲课。
每次访华,延安总是她必去的一站。这不仅是因为陕北的山川、小米和人民的友情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更主要的是她有种信念,认为她当初居住和工作过的延安,是中国人民在革命艰苦年代创造了胜利奇迹和优良作风的地方,她应该更好地向外国介绍延安,做些实事儿来报答延安人民的友情。1977年,她在美国建立了“延安会”,联系过去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士,加强同延安人民的友好关系。1987年,她组织了一个美国电视组,专门拍摄延安的历史与现状,她担任向导和解说。这部名为《重返延安》的电视片在美国上映后,吸引了数千万观众。此后,她还写了一篇回忆延安的文章,参加我国举办的“《西行漫记》和我”的征文活动并获奖,她为此感到慰藉和光荣。去年10月,我去美国堪萨斯城参加斯诺讨论会时,她见到我,把她编写出版的一本有关延安的书送给我。她想通过这本著作加强人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加强各国人民间的友谊。这本小书,不知溶化了她多少心血,浸透了她对中国人民多么深厚的思念!
斯坦丽酷爱诗,也爱写诗。有一次,她这样对我说:“什么是友谊?它摸不着,看不见,却存在于人们之间。它是心同心的相遇,是人对人的奉献……”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表现!而她本人正是一首纯洁无瑕的诗,是一首永不泯灭的友情之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