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3-15
第5版(理论)
专栏:

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
武汉大学教授 刘光杰
近几年来,在我们重新认识和充分肯定发展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的时候,有些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发展商品经济同实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他们对市场经济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偏好,极力主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改革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对计划经济则任意加以否定。在他们看来,好像只有市场经济才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才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才能够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而这一切在计划经济中却做不到。
这种观点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从理论上讲,无产阶级国家作为社会全民财产的所有者代表,最有可能从照顾和实现全民共同利益出发,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计划调节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生产同需要之间、生产同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资源得到合理的组合和有效的利用,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行市场经济原则,尽管从局部或微观经济主体来看,也能调动各个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能较好地按照市场需要去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由于各个生产者和经营者所处的地位的局限性及其利益的狭隘性,从整个社会来看,很难真正实现经济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即使出现一时的协调与均衡发展,那也是在经过长期的非均衡发展,甚至是在经过巨大的震荡之后才实现的。因此,市场经济原则很难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在我国过去的计划工作中,确实也存在过一些较严重的弊病,主要是国家计划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有时计划缺乏科学性,未能充分反映实际,而企业又缺少及时调整自己生产和经营活动以适应市场需要的条件,如必要的、准确的价格信号和经营自主权,从而往往导致在某些时候生产同需要以及生产同资源之间某种程度的脱节,使需要的满足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受到一定限制,使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计划经济的理由和根据。因为问题不在计划经济制度本身,而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
应当看到,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虽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可以统一的,但是,二者在本质要求上是存在矛盾的。计划经济意味着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自觉控制,对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构成一种约束;而商品经济则意味着生产经营者之间完全自由、平等(等价)的交换。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是一个矛盾体的统一,它表明处于这个矛盾体中的计划经济还不是成熟形态的计划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还不可能实行完全直接的控制;它也表明处于这种矛盾体中的商品经济,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经济,生产经营者还不可能一概地享有完全的充分的经营自由。作为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应当是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和遵循商品经济规律的条件下,去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和管理。这也就表明,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其特点至少会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在用计划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以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情况的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应当运用不同的计划管理形式和调节手段,甚至运用非计划管理形式和手段,以便调动各类不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第二,在用计划确定各个时期的计划任务时,不是立足于一般的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以市场需要作为出发点,并且以市场供求变动情况作为制定和调整计划的依据。第三,在用计划对各类不同经营主体、不同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时,不能只限于行政手段,还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即使在运用行政手段时,也要尊重和运用作为商品生产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正确运用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以调节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和经济行为,促进计划目标的更好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