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为了子子孙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7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为了子子孙孙
林希
那是60年代中期,河北省黄骅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与此同时,一支考古队伍也在工地上进行考古挖掘。一天,考古所的一位工人在挖掘施工中顺手拣了一块石头,看了看,样子很奇巧,一头尖一头圆,一头钝一头锐,,但这位工人认定不是什么文物,随手扔在一边。虽有几分看头
谁料第二天下午,工地上就来了一位女同志,她不到30岁,一身农家妇女穿戴。
“听说你昨日拣了块石头。”这位女同志找到那位工人,几句寒暄客套话之后,便开门见山说到了正题。
“这不。”那位工人顺便从地下拣起那块石头,送给她。她接过石头仔细地端详了许久,突然,她的眼睛亮了,一种惊异的喜悦使她绽开了笑容:“同志,这是件新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过去只知道咱黄骅始建于东汉,有了这件文物,黄骅的历史就往上推了几千年。”
一番赞叹,一大串专业术语,那位工人对这位大专家钦敬不已。
“俺可不是什么大专家,俺只是文化馆保管文物的女干部,叫魏兰香。”
一位农村妇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安排她到文化馆保管文物,在移交过堆满一大间土房的瓶瓶罐罐之后,领导只交待了两句话:“别摔了,别丢了。”此外就再没有更高的要求了。
但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说,领导上既然把保管这些瓶瓶罐罐的任务交给了她,她就应该懂得这些瓶瓶罐罐的价值。从此,她找来书籍学习,外出请教专家,到北京去参加专业培训,渐渐地,她理解了自己肩上的神圣责任:文物——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是历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它更是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见证。
黄骅历史悠久,且又是历代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她走出文化馆,搞文物普查,一辆自行车在黄骅境内的黄泥土路上疾驰如飞,年轻后生硬是追不上。“魏大姐,歇歇吧。”和魏兰香一起搞文物普查的男子汉们,一个个气喘吁吁地在后面央求。终于,她和她的伙伴们确定了上百处文物普查点。
“大娘,这可不是盛鸡食的物件呀!”走进一户农家,魏兰香一眼就认出放在院里喂鸡用的旧碗,原来是一件明代的青花瓷器。“收藏这些有什么用?”魏兰香向乡亲们解释:“爱祖国,就要爱家乡;看看祖辈创造出来的这些精美文物,就知道咱们这代肩上的责任该是多么沉重,灿烂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
10年辛劳,魏兰香收集到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至现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到铜鼎、铁炮,小到玉器、瓷器、石器、陶器。与此同时,魏兰香也由一位农村姑娘成长为一位具有权威鉴定能力的文物专家。黄骅出了个魏兰香,10年来一件一件文物完好无损地归流到文物组;10年来黄骅没有发生过一起文物外流事故,致使那些无孔不入的文物倒爷,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黄骅这块肥地摇头兴叹。
魏兰香说:黄骅要建一个博物馆。
当时,黄骅还没有建市,对于一个素有苦海沿边之称的贫穷县来说,拿出几十万元资金来建博物馆可不是一件小事,当时的县委书记找到魏兰香说:“你的想法我支持。”魏兰香说:“只要你支持,一切就由我办了。”
整整用了两年时间,魏兰香单枪匹马一个人带着干粮跑专区,跑省城。省政府、省财政厅、专区党委、专区财政厅,已经无法统计她来了多少次,跑到最后,魏兰香在省财政厅哭鼻子,她对财政厅长说:“厅长,俺不是为自己家盖房子,俺是为盖博物馆,为子子孙孙后代人啊!”厅长被感动得几乎也噙着泪水地回答:“魏兰香同志,你不是为自己建房来找省厅要资金,我一定将建黄骅博物馆看得和自己建房一样!”几十万元资金,就这样筹措齐了。
吃在工地,忙在工地,魏兰香自任施工总指挥,一连又是两年时间,一座恢宏肃穆的黄骅市博物馆建成了。在博物馆并不宽敞的展厅里,陈列着黄骅市出土的历史珍贵文物,更陈列着近百年来黄骅人民反帝反封建浴血斗争的资料、文物。黄骅有个博物馆,黄骅人知道了自己光荣的过去;黄骅有了个博物馆,黄骅人更珍爱社会主义的今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