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广西“省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0
第1版(要闻)
专栏:希望之路

  在广西与云南、贵州交界的群山之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贫困小县——西林。它“老、少、边、穷、山”五位一体,人称——
广西“省尾”
本报记者 吴长生
“省尾”?!乍一听,我懵住了。经解释,才明白了它的含义:“省尾”非“省委”。
其实,来的路上,我就已有了对“尾”的切身感受。其一:广西本不算大,可出南宁,西北行,跨右江,过百色,整整让汽车颠了两天才到西林,真偏;其二:从干线公路转上通西林的支线之后,160多公里,多半天时间,竟没遇到一辆运货的汽车,真静!
    “尾”中有“头”
西林,国家确定的重点贫困县,的确有许多“硬件”处于广西尾部。
地理位置:最西北角,距南宁、昆明、贵阳几乎都是500公里,远离铁路。
人口:11.9万,全自治区人口最少的县,85%以上是壮、苗、瑶等少数民族。
经济:10项人均主要指标中,除国家职工工资一项与自治区平均指标持平外,其余全在平均线以下。其中,人均工业产值只相当于平均数的1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37元,全国是290元,广西也有111元;农民人均收入1985年为100元,去年增到305元,仍比全区的500元低195元。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几乎样样落后的西林,也有“冒尖”的地方。“我们人均山地39亩,居广西第一。”县委书记黎家隆说这话时,没有丝毫“尾巴”的蔫劲儿。他们正是从这“尾部”的“头”中,找到了带领群众跨越温饱线的起跳点。
    乍饱还“饥”
马志英90岁的老阿爸,正端着一大碗白米饭细细地吃着,他面前的木桌上放着一锅热菜。主人显然没想到下雨天会有远客来访问这个苗寨——弄汪寨。
“粮够吃吗?”“够了,足够了。”马志英一点不含糊地回答:“全家8口,包了集体2亩6分多水田,我又造了2亩多,一年能收3000多公斤稻谷、1000多公斤玉米,怎么会不够呢?!”他家还养了牛、猪,在承包山上种了杉树、油桐和芭蕉芋,钱也就有了。
他还告诉客人:过去全寨家家超支,年年缺粮,现在不仅没有缺粮的,而且有10多户盖了新瓦房,他家算是中等户。“谁家比较富呢?”“路边有粉碎机的那家,他用科学办法养猪,卖肥猪能赚好多钱哩。”
在西林,我跑了4个村寨,随意访问农民,不“客气”地查看了七八家储粮的阁楼。家家楼上堆满新谷,多数人家还存有去年的陈粮。走进哪个农户,主人都笑盈盈地留我们吃饭。连平用寨最困难的黄应明家,除足够的粮食外,一年也能收入千八百元呢。
除1/10左右极边远山区群众外,全县90%的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看来,县领导介绍的这一情况是实在的。而在1985年,这个县93%的农户年人均收入不到100元、口粮不足200公斤。全县年年要吃几百万公斤外地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首先抓粮食自给问题,引导农民改变刀耕火种旧习惯,积极修田造地,稳定粮田面积,推广杂交良种,应用科学技术。虽然年年有灾,但近5年西林粮食年年增产,去年人均占有粮食增至295公斤,实现了自给有余。说起来只是个吃饱饭的问题,可西林的同志付出了比腹心、平原地区更多的心血。
我把西林的温饱称为“四多”型温饱,因为粮多、瓜多、酒多、小孩多,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冬瓜、南瓜好保存,卖不掉就自家吃,因而农民种得多;粮食有了富裕,家家自己烤酒喝,这是当地的民族习惯。在农民家里,除了粮、瓜、酒瓶(坛),几乎见不到什么像样的家具,更甭说家用电器。而相当多的农民住的还是土草房。除了肚子,在许多方面,群众离“饱”还远哩。
小孩多(县领导说:这还是前些年的“产物”。近几年人口增长率已明显下降。)则加剧了另一种“饥饿”:不少该上学的孩子没能上学,过早地开始承担家务。一位父亲边劝酒边告诉我:“5个孩子陆续读了书,有的已高中毕业,还剩1个读不起了,1年要花费500公斤稻谷呢。”
当然,西林的“温饱”还只是低水平的,“温饱”也毕竟不等于完全“脱贫”,更不等于“富裕”。(⑴⑵)
    因慢得“福”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急于找项目、上项目求快富,是不少贫困地区干部的共同心态。比起安于温饱、不求进取来,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可贵的,但如果忽略了量力而行,又难免盲目上马,欲速不达。
西林县决策层中,一度也出现了“跑项目热”,从各种渠道捕捉快富信息,到全国各地寻找发财门路。孰不知,因天时地利条件不同,花费一样的力气并不能摘到一样的果子。例如,西林有锑矿资源,前几年,他们了解到市场销路不错、价格挺高,就千方百计筹资、借贷,办起了好几家炼锑厂,县办厂还投资60万元搞起了锑白粉车间。可哪料到好景不长,行情大变,锑价猛跌,“金娃娃”没挖到,连建厂的贷款都没法还。乡办厂全数关门,县办厂吃起了亏损补贴。
在发展黑荆树上,他们也赔了本。这种树能产一种化工原料,开始他们引种了18亩,试割一丛树,收入了10多元,照此一推算,每亩年收入能上千元。于是他们贷款30万元,发展了几千亩。没想到,由于防虫等许多技术问题没弄清,几千亩树苗全部死光。一分钱没赚到,反倒捅了个“30万”的大窟窿。
而在苎麻、田七、茯苓等种植上,西林却因慢得“福”。起初,看邻近一些县发了“麻财”、“田七财”……他们也急着大会、小会地发动,准备大发展,可“省尾”终归是“省尾”,得到信息晚,反应也迟钝,连种苗、种子都没能“抢”购到多少,大发展的计划只能落空。又是一个没想到!市场疾变,麻价惨跌;药材积压,无人收购。大种的县自然全都大亏,小种的西林则暗暗庆幸。
急吃亏,慢得福。西林的领导们逐渐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身经济的优势劣势,梳理脱贫致富的思路。
    贵在避“短”
扬长避短,是一句常话。虽然“长”在先“短”在后,可实际经济生活中,往往是“短”制约着“长”。就说西林,“长”在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宜林宜牧,可最突出的“短”——地处“尾部”、交通不便,却死死限制了优势的发挥。大宗鲜活产品生产出来,不要说运力困难,就是那大大高于其他地方的运费,也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削去了一大半。例如,现今北京市场上四五元一公斤的板栗,在西林只卖1.2元,可一算500公里公路、2000公里铁路的费用和那谁也没底的运输时间,就没人敢去贪这个“便宜”了。交通条件没有根本改变之前,板栗显然难以大发展。
不能只想“扬长”,得先设法“避短”。校正了对“长”“短”的认识之后,西林领导调整经济方略,不再全面开花,而是集中力量,集中使用上级的扶持资金,发展“四大支柱”产业:杉、油桐、烟、茶。其中杉、油桐是传统产业,农民都会种,投入少,良种油桐3年即可开始收益,亩均年收入百元以上;杉树8年可以开始间伐,亩均年收入400元。烟,主要是利用这里可以生长优质云烟的自然气候,把只种一季稻、田闲200天改为稻烟两茬轮作,1亩田可增收500元。最主要的是这4项产品都有稳定的销路。短短几年间,西林的杉木面积由5万亩猛增至20多万亩,油桐由3万亩扩大到6万亩,烟、茶也发展很快。我访问的20多户农民,家家种杉、栽油桐,最多的户种了100多亩。县委副书记游炳坚说,虽然它们不是“短、平、快”,但能稳步增收,不会大起大落,而几年后,就会大见成效。只要保持政策稳定,许多农民会成为“杉木万元户”。
当然,对适宜西林的“短、平、快”,他们抓准也不放过。像人工培植天然牛黄和种植生姜,就属于抓准的两项。生姜,因外贸保证每年收购一批,所以近几年他们一直稳定面积、适度发展,年创收均在1000万元左右。人工培植牛黄则使干部群众看到更大希望。它不受农民技术素质限制,人工种黄后,牛无需特殊照顾、特殊饲料,且不影响繁殖、使役,每头牛每年保证增收100元以上。特别对西林有意义的是,它完全避开了西林之“短”,充分扬了西林宜牧之长。产品牛黄,1万头牛1年不过产几万克或十几万克,也就是百十公斤,一个人就能运走,价值却是百万元以上。相比之下,运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经过几年试验,他们看准了,前不久一下子就与中国牛黄开发公司签订了人工种黄1万头牛的合同。
在紧抓“四大支柱”,稳扎稳打,积蓄力量,准备几年后展翅腾飞的同时,时时紧盯着山外,随时捕捉类似人工培植牛黄这样的“避短”项目。这就是西林县领导们目前的工作状态。
处于“尾部”的他们,的确需要更多的理解、关注与扶持。当然,被称为“省尾”或“某尾”的绝不仅是西林。
(致读者:本报11月2日刊登《活牛取黄》的报道后,收到大量来信、来电。作者已将函、电转给中国牛黄开发公司。该公司地址:北京太平路36号,邮政编码:100039)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