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中州新村西滑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31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州新村西滑封
在河南省武陟县西部边界上,有一个闻名豫北的村庄——西陶乡西滑封村。这里245户人家,户户有存款,家家住新楼,在豫北显得很突出。
早在1959年冬天,31岁的王在富担任了西滑封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他想:全村近千口人,只有500亩耕地,光靠这,群众怎能富裕?
王在富带领群众因陋就简办起了油坊、磨坊……到1969年,全村有工副业项目十多个。虽然是小打小闹,可人们也充分尝到了发展工副业的甜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滑封的村办企业也“鸟枪换炮”,大步发展,造纸厂、酒厂、电缆厂、罐头厂、印刷厂、汽车运输队相继建立。所产2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部优1个、省优3个。还有两个企业晋升为省二级企业。酒厂自己研制的“女儿红”酒,远销日本、菲律宾、台湾。
西滑封的村办企业30年稳步发展,在于他们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方针,并坚持了“三个充分”的原则:一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1970年他们发挥本地麦草充足的优势,率先办起了武陟县第一家造纸厂。目前这个厂每年要消化麦草2万吨。随着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兴起,1972年他们又办起了酿酒厂和罐头厂,每年可以加工农副产品1500多吨,既解决了本地农副产品的“卖难”,又安排了大量剩余劳力。二是充分利用自有资金。村党支部经常教育干部和群众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大部分企业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1989年第二次扩建纸厂时,需要投资近百万元,集体拿出70万元。其余部分,全由干部、党员、群众筹集。三是充分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为了准确、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他们先后在山东、陕西等十几个省、市建立了信息、销售网点,广泛搜集技术资料和供销信息,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1990年,他们得知包装纸销售不畅,书写纸供不应求,便迅速转产。目前,这个厂年产值达1470万元,创利税160万元,成为该村效益最好的一个企业。
村办企业的发展,大大地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0年来,他们先后从村办企业利润中拿出80多万元,购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等农业机械80多台(件),新打机井17眼,使农业生产从种到收的主要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全部耕地都成了旱涝保收田,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1990年亩产量平均达到900公斤,比1982年增长71%;吨粮田占耕地总数的80%。
工农业互相促进,农工商综合经营,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富裕了全体村民。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500万元,公共积累2150万元,人均纯收入2625元,向国家交纳税金49.68万元。1979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万元,兴建了23900平方米住宅楼,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平方米。还建了教学大楼和敬老院、幼儿园、文化室、图书室、浴池等公益设施。村里实行了9年制的免费教育。目前,全村有助理工程师8人,助理会计师5人,技术员21人。如今的西滑封村,像城市,像公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