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冰雪小城迎盛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冰雪小城迎盛会
郑园园
从巴黎到阿尔贝维尔,乘高速火车只要3个多小时。下车伊始,我立刻被这座冰雪之城迎接冬奥会的热烈气氛深深打动。
刚落成不久的车站新颖而简朴,站内外张贴着“欢迎您到阿尔贝维尔来”的大幅标语和各种宣传画。我还没开口,“冬奥会接待组”的3名组员已迎了上来,热心地帮着找旅馆、找汽车、介绍情况。市府办公大楼内,官员和秘书小姐们忙得不可开交,电话铃声此伏彼起,他们要回答来自世界各地的种种询问。新闻中心的大厅里,技术人员正紧张地为电脑终端机作最后的调试。城里的主要街道“共和国大街”上,工人们在更换新路标,一群中学生兴高采烈地沿街张贴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冬奥会招贴画。长不过500米的大街,已有10多家专售冬奥会商品的小店开张。橱窗明星是冬奥会吉祥物——外星人“麦琪”(见右图)。他圆头、方体、三角形四肢,头戴小红帽,身穿天蓝色滑雪衫,从遥远的星空飞到这里,赴此盛会。五颜六色的冬奥会纪念章多达50多个品种。一位女店主满面笑容地说,生意很好,冬奥会纪念章和“麦琪”卖得最快。
我来到阿尔贝维尔时,适逢雪后初霁,原野、山林、河谷,到处积满了松软的雪,空气格外清新。这是法国东南部萨瓦省阿尔卑斯山腹地一个迷人的小城。群山中3条河谷交汇处,形成一个狭长的三角形平地,早在中世纪时,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城堡。1836年,萨瓦省的夏尔·阿尔贝公爵将比邻的伊泽尔河和阿尔里尔河畔的两个小镇合并建城,阿尔贝维尔因此得名。小城风光别致。城外,峰岭巍峨。山间夏有瀑布飞流,冬有白雪覆盖,青松翠杉终年常绿。天气晴好的日子,可隐约眺见欧洲最高峰——勃朗峰雄伟的身影。城里,不多的几条小街总是干干净净的,一幢幢乳白色、浅黄色、粉红色的小楼,风姿绰约。
这里一向是冰雪运动的胜地。每年冬天,大雪飘飞,阿尔卑斯群峰银装素裹,欧洲各国的滑雪爱好者便纷至沓来,从这里再向分布在方圆一二百公里的60个高山滑雪基地进发。得天独厚的环境、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使这块土地产生了众多明星。伊泽尔体育俱乐部就曾培养出20多名冬奥会冠军。在冰雪运动之乡举办冰雪运动的盛会,阿尔贝维尔可谓当之无愧。
在市府大楼正厅,悬挂着一面奥林匹克五环旗。这面旗由上届冬奥会举办地卡尔加里交到阿尔贝维尔后,几年来成为小城人同心协力迎接冬奥会的原动力。
阿尔贝维尔市主办冬奥会,优势明显,但也有种种问题。它毕竟是一个不足两万人的山区小城,交通欠方便,设施欠完备,人手也不够。但是,阿尔贝维尔以它的热情和干劲,克服了困难。在全国各行各业的支援下,在12家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的资助下,短短几年内,高速公路延伸过来了;桔黄色的高速火车开进来了;一座称为“迎宾桥”的钢索公路桥建成了;一组包括可容纳3万观众的主会场在内的体育场馆在城西拔地而起。全部的10多处竞赛场地整饬一新,旧有的旅舍通通经过修葺。1500辆雷诺汽车一律髹饰白漆,缀以冬奥会徽标(见题图),在市郊停车场待命。30台高清晰度摄像机,配以20辆发射车,将通过卫星首次播放高清晰度电视。为了转播竞赛实况和通讯联络,已铺设了100公里光缆,架设了25座发射天线和1座直径达13米的抛物面接收天线。市公关部主任夏佩尔女士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用5年的时间干了10年的工作,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组委会的新闻专员贝朗小姐说:“我们在规模设施方面不和卡尔加里攀比,但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我们争取办得比上一届更成功。”组委会认为,更成功的标志是更高水平的竞技表现、更高质量的接待以及财政收支平衡或有盈余。
几年的冬奥会筹备,使小城人对未来更有信心,对外界更具热情。这是阿尔贝维尔建城155年来经历的最为深刻的变化。今天,小城正是抱着这种自信,热烈欢迎即将光临的1500名运动员、3000名记者和50万人次的观众。组委会官员透露,他们已储备了200万份西餐,还准备向客人们奉献久负盛名的阿尔卑斯风味的奶酪和葡萄酒,要让来访者“沉醉在美妙的酒香中”。
在阿尔贝维尔采访,最令人感动的是一批古道热肠的“冬奥会志愿者”。短短的两天,我得到他们许多帮助。这是一支8000人的大军,他们之中,有精于雪地驾驶的退休司机,有富于组织才干的退休企业主,有能讲数国语言的青年教师、大学生,还有家庭妇女。他们来自法国各地,也有一些外国人,但主体仍是阿尔贝维尔和萨瓦省居民。他们不取分文报酬,常常一天服务十二三个小时。
告别小城时,我又在车站见到了最先接待我的3位志愿者。我问他们:“为什么自愿来为冬奥会义务工作?”其中一位的回答简单而质朴:“一个人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能在家乡接待世界各国的朋友,难得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