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重奖以后各不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11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重奖以后各不同
盛祖宏
珠海特区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纷纷效仿,也以不同程度的重奖奖励本地的科技人员。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珠海的获奖者坐上了轿车,拿到了奖金,新房正在装修,修好就搬进去住。这里是:领导敢奖,科技人员敢领。而有些地方重奖会开过之后,奖金却进不了获奖者的口袋。有的地方今年4月间,对十位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分别奖励5万元和10万元。四个月过去了,没有一人如数拿了这笔奖金,5个人至今分文未取,另5人有的在“优先照顾有关人员”之后自得一部分,有的甚至“拿了重奖背了重包袱”。
这些地方重奖不落实的表现是:一捐献:捐给厂里作发展经费,献给学校作科研经费,所谓“奖领在心上,钱花在科研上”。二“冷冻”:不敢拿也没捐,“冷冻”在银行里。三不敢“独吞”,到处打点。有位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获奖后,要用1.5万元请有关部门“吃糖”,被请者有20多个单位和37位个人,每份从1000元到40元不等,包括农学系、教务处、设备处、图书馆……某地的一个获重奖组,奖金不仅“照顾”了所内、课题组内,还“照顾”了行政人员、工人和上级主管部门,使得“上下左右都满意”。
重奖为什么会落空?重要原因是小环境不理想。重奖者常常被一种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氛围所萦绕,与获奖者沾点边的人都希望把重奖变成人人有份的大锅饭,自己好分块肉或喝碗汤;获奖者不得不屈从于这种无形的压力,到处撒胡椒面。不撒不行吗?不撒,“领奖之日成为课题组蒙难之时”,今后寸步难移。
其次,阻力来自“红眼病”重患者。他们的“理论”:成果是用国家的经费研制的,是许多人参加的,怎么能奖给他一个人?这是要从理论上否定重奖;从实际上也否定,说什么“怎样分配奖金是对他的考验”,“考验”什么,“考验”重奖者是否把钱分给“红眼者”。某地有位研究员获5万元奖金后,精心设计了一个“先拿出一部分,课题组人人有份,剩下部分与另一主研人员平分”的方案,谁知斜刺里杀出来一位“红眼病”者,要与主研人员“平起平坐”。他一赌气把奖金全部捐掉,谁也甭想拿。
重奖的障碍还来自获奖者本人的弱点。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使获奖者在重奖面前不知所措,想拿而又不敢拿,很需要用奖金来改善生活而又不敢“独吞”。
重奖的落空,使这个问题陷入了怪圈:本来重奖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而重奖的分配又陷入了平均主义“魔术师”的魔掌,这岂不是对重奖的讽刺!
因此,重奖之后的落实是更为艰难的工作。领导机关应做好宣传工作,大讲获奖者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说明重奖金额仅是其效益的九牛一毛,完全符合贡献大报酬高的分配原则;谁眼红谁就得像获奖者那样不怕艰辛地从事创造发明。同时,领导者要监督奖金的分配,要鼓励和说服知识分子敢拿重奖,敢用重奖。
作为获奖者本人,要有勇气冲破平均主义的习惯势力,不怕别人飞短流长、眼红妒忌,敢于理直气壮地领取和使用重奖。要知道,领取重奖,不仅是你个人的事,这是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是在造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这是在改变“脑体倒挂”的现状。你一人领奖,受鼓舞的是千百万知识分子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