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乌金屯老农改进丰产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1-03
第2版()
专栏:

乌金屯老农改进丰产技术
编辑同志:吉林省舒兰县邵家村乌金屯十九个老农,到地里实地量垅、查槎、看株距,用实例研究丰产经验,把许多人的保守思想打破了。
他们到了全屯产量最高的郑富海的高粱地里(每亩打了七百九十五斤),量了垅宽,测定了每平方公尺的棵数,量了棵与棵的距离。又到大家确定能代表全屯一般产量的王俭的高粱地里(比郑富海每亩少打二百四十五斤),仔细地进行了实测工作。这两块耕地的土质差不多,每平方公尺内高粱棵数相等(都是七棵苗)。老郑的高粱槎的距离多是六寸左右;王俭的高粱槎的距离最近的是四寸,远的是一尺八到二尺,还有的地方好几尺远没有苗。他们又量了最好的和一般的谷子地、豆子地。这时大家有些明白了:要想多打粮,光上粪不行,光选种不行,苗稀了厚了都不行,必须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增加产量。
有的人又想到:今年(一九五二年)年头好,雨水调和,才能打这些粮;换个年成说啥也不能。有的又认为:这样地也就打这些了,再多也很难了。例如郑富海说:“我那高粱,一不缺苗,二不缺粪,整得也仔细,一垧多地光间苗就用了十二个工,没有稀稠不匀的毛病,又没啥灾害,才打了那么多。再想多打,难哪!”老郑的高粱产量究竟是不是
“顶天”了呢?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最后他们在地上划了垅长,并确定了最合适的株距和播幅,用苞米粒往上摆起来,摆的结果,用“狗咬纹”的形式,每株距离六寸远,一平方公尺正好可以摆十粒。经过这样一摆,大家就明白了,老郑的高粱每平方公尺还可以再加三棵。这样一垧地就少三万棵苗。这时,那些认为不能再增加产量的人,也点头承认可以再增产了。老郑头说:“这么算,那可没跑!我原先没这么想。”
大家用三天工夫把高粱、谷子、豆子的种法都讨论了,一致认为:增产是有把握的。老农龙蔚川说:“我们过去都看小头不看大头,种地怕费工,老在使工上打算盘,最后还是自己吃亏。”孙长山说:“可得改正‘春天小心眼(怕费工)秋天瞪大眼(后悔)’的毛病了!”他们越谈越有劲。孙长山猛地站起来向大伙说道:“种地可真是粗如大缸,细如牛毛。以后一定要细致地种,把地种匀!”大家感到解决了一件好久没有解决的问题,觉得高岗主席号召五年内农业生产增加一倍,是有把握办到的。 刘继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