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初到柏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0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初到柏林
管见文 周芳图
初到柏林,在腓特烈二世修建的著名林荫道——“菩提树下大街”漫步,两侧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用乳白色花岗岩筑成的勃兰登堡门,雄伟壮观,是柏林的象征;外表全部用巨型玻璃镶嵌的“共和国宫”,壮丽辉煌;未完全修复的帝国国会大厦还留着战争的痕迹;使人过目难忘的是闹市区那座毁于二次大战的教堂遗址旁,矗立着方柱形的现代化教堂(见图),建筑师可谓匠心独具;还有那可俯瞰全市的高达三百六十五米的电视塔……这座有近七百五十年历史的名城气势非凡。
柏林的交通极为发达、便利,有双层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及完善的地铁系统。一张通用于铁路、汽车、电车的月票,价格为四十马克,售票全部电脑化。稍大一点的车站就像一座迷宫,上下好几层,好几个出口,初乘地铁若没人指点真要费点神。我们第一次乘车时就迷了路,还是当地一位热心的姑娘带领我们一会上一会下,左拐右转,终于找到了要乘的车。
我们的住地位于近郊的外交人员公寓,从外表看楼房还算漂亮,楼内设施却令人失望,五层楼没有电梯,也没有电话。我们在楼群中散步,找不到一家超级市场,方便居民的副食店也不多见,不少二次大战以前的破旧楼房正在翻修。
在亚历山大广场,我们看到一伙“嬉皮士”之类的年轻人,无所事事,有的在吸食毒品,有的在嬉笑打闹,奇异的打扮,颓废的神情,使不少路人厌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前,人们摄影留念,既有老翁,也有儿童,还有新婚夫妇。我们正在拍照时,只见一位姑娘依偎在“马克思”的怀中,由她的男友拍照,这不禁使人想起这位伟人生前与他的爱女在一起的亲密情景。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街上依然是车水马龙,林荫道上依偎着对对情侣,还有互相搀扶着的白发夫妻,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我喜欢喧闹中的这份恬静,这份温馨。我在心中默默地祝愿,愿那场使柏林市死亡十几万人的战争不再重演!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