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唤醒沉睡的山川——商洛地区依靠教育脱贫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唤醒沉睡的山川
——商洛地区依靠教育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李宏伟
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商洛地区,曾是一半以上人口为温饱而艰难奔波的“穷地方”。
而今,这里96%的人口已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奔向小康。
谈起这深刻的变化,地委书记杨永年深有感触地说:“是教育帮了我们的大忙!”
(一)
大山赋予商洛人丰富的资源。铁、钒、银、水晶等10多种矿产储量居陕西之首;核桃、板栗、油桐、生漆、山楂、猕猴桃等产量全省第一。
然而,憨厚朴实、吃苦耐劳的商洛人1978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到1985年仍有59%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所辖7个县(市)全部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市)。
丰富的资源和贫困的经济何以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地委、行署组织大批干部对全区建设问题进行调查,得出一个痛苦而又深刻的结论,教育科技落后是制约商洛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
每年从升学这条独木桥上挤下来的两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后因无一技之长,致富无门;广大青壮年农民因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差,有资源不会开发,有优势不能发挥;重小教育,轻大教育;重学校教育,轻成人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象,使教育与经济脱节现象日趋严重。为此,地委、行署提出了“自然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源开发同时并举”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强化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普及成人教育,促进三教沟通,实行农科教统筹,服务于脱贫致富”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在商洛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拉开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帷幕。
(二)
商洛地区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大力创建职业中学。有矿产资源的地方办采矿班,蚕桑产地办兴桑养蚕班,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方办畜牧兽医班,林业资源丰富的地方办林果班。镇安、柞水、商南、丹凤等县对办职业技术学校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目前,全区职业中学已发展到17所,共设置农、林、牧、矿、建筑、加工、财会、食品、渔业等14个门类32个专业,在校生达5300多人。
商州市第一职业高中开办了以养殖业为主的9个专业,为周围群众提供系列化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学校购买国外优良种鸡,繁殖后供农民饲养,并负责免疫、回收种蛋、联系销路等。学生于红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办鸡场,不仅年收入达万元,而且还带动全村几十户农民走上了养鸡致富之路。商洛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科技“二传手”和技术服务骨干。
对于普通中学,商洛地区积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变离农教育为兴农教育。丹凤县商镇中学不仅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职业技术短期培训,而且开展离校后跟踪服务,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一条龙的格局。学校贷款30多万元,建成食用菌厂,多层次、多渠道地把食用菌技术向广大农村辐射,先后接待来信来访3480多万人次,赠送资料2000余册,提供优质菌种11万袋(瓶),使全县5万多农民掌握了这一技术,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达8000多户。他们生产的姬菇漂洋过海远销日本。
遍布全区的1527所农民技术学校,按照“每户一人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的要求,向青壮年农民开展文化技术教育活动。丹凤县月日乡保仓村聘请县林果站、职业中学教师举办苹果技术培训班,使家家户户都有一人掌握苹果栽培、科学管理技术。村里贷款建立了苹果基地,成立了“苹果专业技术协会”,与果农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技术服务。仅苹果一项,可使全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山阳县五里乡农民张治民学了经营管理专业后,创办了山阳县砖瓦技术协会,带领本乡120人搞机制砖生产,一年创收20万元,使70户农民摘掉了贫穷帽子。
在商洛地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各级政府抓统筹,农业、科技、财贸、粮食、金融、工业、劳动人事等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唱活了“农科教结合”这台戏。
(三)
商洛地区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使全区人口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受到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达140余万人次,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全区仅教育系统确定的扶贫开发项目已达12类700多个,辐射带动20多万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年创产值达6000多万元。到1991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多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5倍和5.9倍,全区温饱率由1985年的41%上升到96%。
资金技术引进来,山货源源运山外,如今的商洛人变得聪明了。打开山门,告别贫困。230多万商洛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唤醒沉睡的山川。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