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家·孩子·列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3
第8版(副刊)
专栏:

家·孩子·列车
时永福
“她给丈夫的疼,只有一半/她给孩子的爱,只有一半/另一半呢?另一半疼爱/随着车轮在大地旋转……”
每当我吟起这首诗,心儿就飞到大同列车段,仿佛见到那些亲切熟悉的列车员们。这个段值乘的43/44次列车,飞驶在京包、包兰铁路线上,横跨六个省区,历时四天五夜,两次路过大同,只在车站短暂停留,所有乘务人员无法回家。尤其是做母亲的,没时间抚养自己的孩子,只得把宝宝丢在奶奶或姥姥家里。孩儿想妈妈了,老人家掐着点儿,把“小不点儿”抱到站台上,车一到站,隔窗相望;车一启动,孩子在车下哭,妈妈在车上泣。那场面,旅客们看了都动情。
听一听行李员王月琴的自述吧:
“我今年30岁,孩子四岁半了。我们这些跑车的,一年在路上过半年,甭管是中秋节、除夕夜、老人孩子过生日,只要轮上自己的班儿,就得登程。别人家十五月儿圆,我家的月儿缺了半边。我那孩儿真缠人,每当我出乘回来,搂着我的脖子亲不够;每次上车之前,牵住我的前襟不让走。我上了车,见了旅客的孩子也动心,真想抱过来亲一亲,来一次‘感情转移’”。
“在车上睡觉,总是做家里的梦;在家里睡觉,总是做车上的梦。干了这一行,两头放不下。就说行李车吧,这些年经济搞活了,小商小贩多,有时中途站上来几十笼小鸡小鸭,我得倒货物、腾地儿,忙得很呢!长年跑车,得了个胃病,每次出乘,我母亲得煎三次药,一次我带走,另两次她准时送到站台上。这几年,我都是抱着药罐子上车的。你问我们图啥,就图旅客们个好呗。”
餐车工作人员刘凤鸣,是个“不称职”的父亲。那天,他的女儿出了车祸,当父亲的正在跑兰州的路上,车队领导和休班的乘务人员闻讯赶去,把孩子送到医院……等列车经过大同,他才知道了这个消息。车长让他立即下车,他流着泪说:“孩子已经脱离危险,我还是跑完这趟车吧,餐车离不开人啊!”第二天,他带着风尘赶到医院,抱着女儿失声痛哭。
孩子失去双腿,成了个重残儿!当父亲的多伤心呀,多内疚呀:女儿出世以来,他的心扑在列车上,给孩子的父爱太少了,没带孩儿逛过几次公园,甚至没给孩儿做过一次生日,如今,女儿残了,他才领悟到孩子多么需要父亲,多么渴望父爱。父亲,应该是温暖孩子的一颗太阳!从此,他每次休班,都要腾出大部分时间陪孩子,背着孩儿上影院、进公园,抱着孩儿玩电子游艺机、坐碰碰车。他要加倍弥补自己的过失,偿还欠下孩子的太多太久的情债。只有这样,他的心中才好受些,他的心理才平衡些。
我的心震颤了。家,孩子,系着每个人的魂啊,揪着每个人的心啊,牵着每个人的梦啊!43/44次列车的乘务人员,为了使列车成为旅客之家,他们离地三尺,日夜兼程,一年下来,七十二过家门而不入。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牺牲吗?
可话又说回来,为了国家的发展,大家的方便,有时候付出一些必要的牺牲,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