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上海近郊的旗忠村,年产值三点七八亿元,全村农民都住进了统一规划的花园式洋楼,文化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高雅,村民素质日趋文明。他们的目标是——追求一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4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上海近郊的旗忠村,年产值三点七八亿元,全村农民都住进了统一规划的花园式洋楼,文化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高雅,村民素质日趋文明。他们的目标是——
追求一流
孙雪兴 林秉然
在今日的上海近郊旗忠村,村民们在紧张的劳动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卡拉OK演唱会和交谊舞会等等。他们举行的村艺术节,曾上演节目近40个。旗忠村的村落文化,正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向着高层次、多样化发展。
旗忠村寻找致富门路的探索是从选择种植蘑菇开始的。种蘑菇是从学科技起步的。他们请文化部门提供了200本蘑菇种植方面的科技书,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村庄也成了专业蘑菇村,这是文化促进经济的初步体现。紧接着,他们走上了广招人才、大办工业的第二步。一时间,“星期六工程师”、“业余顾问”、“编外指导”等专业人才在旗忠村频繁进出。现在,旗忠村每天派出几十辆车次,到市、县和外乡镇,接送各路人才为旗忠村出谋划策,解决难题,这已成为发展旗忠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旗忠村的干部说:“90年代的农民用70年代的文化是发展不了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的。”重视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旗忠村给人的一大启示。
长期处于经济与文化低水平循环中的农民,一旦富裕起来以后,也就会产生高质量的文化追求。这是一种经济与文化的良性循环。旗忠村1987年以来,已把25个自然村、300多户农民划并为三个居民点,每家都住进了造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家家都安上了电话和闭路电视,家家都用上了液化煤气。村里花240万元造起了国际标准的网球场,花600万元建起功能齐全的村文化中心,花150万元建起了色彩和谐、格调高雅的村小学,还有水上俱乐部、标准运动场正在兴建中。旗忠村用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设施为提高人的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旗忠村对小学生实行免费上学,并办起文艺培训班;对考上高中以上学校的学生,村里发给奖学金;对在职青壮年,请来名牌学校的高级教师进行文化补习,请来著名专家传授科学文化技术知识。为了养成农民新的生活习惯,1990年起,村里还办起了家庭生活指导学校,从育儿方法、家庭关系、仪表美容、居室装潢、文艺欣赏等角度对农民进行全面培训。村中没有迷信活动,没有赌博现象。有的是尊老爱幼、干群团结、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村风,全村“五好家庭”达90%以上。旗忠人素质的提高,正是该村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结果。
旗忠村干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干就干一流的”,于是这里有了一流的村办工业拳头产品、一流的农田排灌设施、一流的小学、一流的网球场、一流的文化中心、一流的道路、一流的农民住宅。他们要用这些“一流”来向社会展示当代农民一流的风采。他们要通过这些“一流”,让农民从生产、生活、仪表到习俗都跳出农村狭隘眼光的局限,向着现代化迅跑。村落文化建设在一定条件下,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这是一种合理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