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今日的珠海农民,家中不供神位,计划生育不再是老大难,新住宅如雨后春笋,人们仿佛走进了——村庄里的“都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4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今日的珠海农民,家中不供神位,计划生育不再是老大难,新住宅如雨后春笋,人们仿佛走进了——
村庄里的“都市”
王惠莲
 人均纯收入已达1230元的珠海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旧的风俗习惯有了新的认识。农民们把切身体验到的科技意识转移到培养下一代身上。如北岭、前山等村为鼓励农民子弟学习,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免费教育。兰埔、上涌等村筹资几十万元改造、新建小学校。可以说,科技、教育意识在今天的珠海农村已深入农民之心,一批不再保守,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农民正在涌现。
正在迈向亿元村的长沙村农民,最清楚自己的富裕生活是怎么来的,所以,当创建文明村、文明户的活动开展以后,该村99%的农户都把家中以前“拜”的各种“神位”请出了家门。
比较困难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在珠海变得轻松了。斗门县新村年年超额完成“四术”任务。去年全省评出14个无多胎镇,珠海就占了7个。
近年来农村广泛流行的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之风,在珠海农村已基本上得到扭转。5年来,斗门县新村结婚的青年72对,喜事新办65对;死亡48人,简办47人。仅此两项就可节约28万多元。
目前,珠海的一些农村随着特区范围的扩大和建设发展,已与城市融为一体。北岭村土地已全部被征用,除还保留有农村社会组织名称外,那里的农民,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与城市一般无二。这个村为使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享受到与城市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有室内游泳池、歌舞厅、健身房、图书室、电影场的农民文化中心。
一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乡村,走以农业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路子,正在向城市靠拢。前山镇11个村平均每个村有工厂12家,可以说是家家有工人。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80%的村民新建了住宅,绝大部分农民家里有了高档家用电器。每个村都建立了养老、合作医疗、教育培训和计划生育四项基金。一些村集资办学,一些村购买大客车接送农民的孩子到镇里上学,一些村投资几百万元兴建农民文化中心,一些村在加紧改造村容村貌,城乡差别在这里正日趋缩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