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重现历史的风采——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重现历史的风采
——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
叶鹏
历史是不应该被人淡忘的。不淡忘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历史真实地记载下来,以铭示后人。从这个意义上看,解放军出版社组织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首批九卷的出版,是以文学纪实的方式,尊重历史和再现历史的一项巨大系统工程,它也是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这套丛书中,除西安事变卷《丙子双十二》和朝鲜战争卷《板门店谈判》外,其余七卷都是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它包括淮海战役卷《淮海之战》、平津战役卷《历史,在北平拐弯》、济南战役卷《虎啸泉城》、西北决战卷《鏖兵西北》、石家庄战役卷《石门开》、北平军调卷《蓝色三环》、转战西北卷《黄土地、红土地》,加上正在组织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卷、中原突围卷、上海战役卷、重庆谈判卷等,实际上囊括了三年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是这三年革命历史的辉煌史诗性长卷,它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及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具有全景式的雄丽和恢弘气势。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胜利,是用战争胜负来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因而对于战争的实际构成——一系列重要战役的再现,就成了重现历史的关键。
在这几部历史长卷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与结晶。在战争初期,我军处于劣势阶段,需要有效地进行战略转移,保存有生力量,《蓝色三环》就涉及到中原突围;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用包袱牵住蒋军的有生力量。如《黄土地、红土地》中再现的主动放弃革命首府延安;在军事形势发生变化以后,放弃游击战、运动战的传统作战方式、实施大规模的阵地攻坚。如《虎啸泉城》中刻画的攻克济南;在决战态势形成之际,高瞻远瞩,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如《淮海之战》、《历史,在北平拐弯》;三年解放战争,是人民军队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具体实践。正是这些重要战役的胜利,才导致了中国历史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上的最后失败。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革命的武装力量用枪杆子由弱到强打出来的。这一事实在报告文学的长卷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革命斗争历史中人们可以察觉到政治上的人心向背,历史潮流的不可阻挡。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取得这场胜利的最深层因素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新生的阶级,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潮流,而蒋介石集团的腐败堕落则成为失败的致命伤。
这套历史长卷,比过去一些表现革命的作品,更加正视战争的本相,正视通向胜利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更加正视战场的实感。它实实在在地告诉后人:胜利来之不易,尤需珍惜它的价值。
这样的大型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显然以勾画战争的轮廓、表现历史事件为其首要使命,但不少卷的作者依然注意到了敌我双方统帅及高级将领的形象刻画,既写战争又写人。事实上,作为一个整体,双方的统帅人物毛泽东、蒋介石的形象是由各卷共同完成的,而双方主要将领粟裕、许世友、王耀武、黄百韬等的形象则是由各卷分别表现的。
三年解放战争,毛泽东是胜利者的典范,他不仅胜在战争的根源上,也胜在宏观运筹与谋略上。从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到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的千里跃进,从接受粟裕江北打大仗的建议到耐心劝导东北关门打狗,从平津的“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到淮海的“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无不表明一位伟大统帅的气度、胸怀和雄才大略。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驾驭战局,调度敌我,已达到从容自如的境地,成为胜利的象征。
对于失败者统帅蒋介石,这套丛书也没用简单化处理,在各卷中既写了他“克勤克俭”,甚至招待客人也是四菜一汤;也写了他收拢部下的心机,西安事变时期的蒋介石,集狡诈与权术于一身。三年解放战争,在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映衬之下,他确实黯然失色,先是志满意得,受挫后又拘谨无措,穷于应付,步步被动,或是无法明察战场实际,或是插手前方事务,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人,关键时刻决后多变,从而埋下了失败的基因。
双方将领的形象也各具特色,邓小平的果决、陈毅的爽快洒脱、粟裕的儒将风度、许世友的勇猛坚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蒋介石的营垒里,刘峙的老朽、王耀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效忠、黄百韬的顽固、胡琏的亡命、杜聿明勤勉中的圆滑,都有精到的表现,应当说,在如此规模全景式的战争进程中,人物的命运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也是这套丛书区别于过去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纪实作品的重要特征。
我们还应该看到,再版的几卷本都力图追求不同的格调和形式。《淮海之战》在时空跳跃中构架全景,《虎啸泉城》借用特殊的历史人物加强反思,《历史,在北平拐弯》、《石门开》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加快叙述节奏,《丙子双十二》则在历史巨变中追踪人物的命运。它们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探索和推动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