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既抓基础建设又抓科技兴牧内蒙古牲畜连年突破五千万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6
第3版(经济)
专栏:

既抓基础建设又抓科技兴牧
内蒙古牲畜连年突破五千万头
本报讯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内蒙古自治区防灾基地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同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畜牧业生产打破了20年来在4000万头上下波动的局面,牲畜总头数平均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连续4年突破5000万头。去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7.7亿元,比防灾基地县建设前的1986年增长154%。
内蒙古自治区防灾基地建设始于1987年。5年来,紧紧围绕解决牲畜冬春温饱问题,狠抓了水利、饲草、饲料、棚圈、草料加工等5个方面的基础建设,使38个易灾旗、县的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在防灾基地建设中广大牧民发现,在抓紧基础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科技推广;在相同基础设施的条件下,是否采用先进技术效果大不一样。例如,牲畜有了敞棚后,比过去无棚饲养虽然可减少一些死亡,但减少数量有限。暖棚,特别是塑料暖棚的推广应用,使冬春畜舍温度保持在5℃—13℃之间,既防风又避寒,平均每百头牲畜死亡不到2头,仔畜繁殖成活率提高10至15个百分点;同时还可接冬羔,进行当年育肥出栏。事实证明,各种防灾设施的兴建,使牲畜的生存有了保障,在这基础上紧紧抓住科技兴牧,牲畜的发展才会变为现实。
从1988年开始,他们在防灾基地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适用技术推广工作。有关部门筛选了草场围封改良、配套草库伦、机械化打贮草、玉米青贮、秸秆氨化、牛羊育肥等10项增产技术作为重点推广对象,同时制订了年度和阶段推广计划,纳入目标管理;他们还先后编制了配套草库伦技术规程、塑料暖棚技术规程等,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分片承包技术指导,5年中培训牧民近13万人次。科技使内蒙古畜牧业如虎添翼。同样的围栏草场,没有采用耕翻、补播、灌溉、施肥等配套技术的产草量只比天然草场增产30%左右;采用了配套技术却可以增产2至5倍以上,尤其是人工种植青贮玉米,亩产可达4000—5000公斤,相当于近百亩天然草场的产量。5年来,全自治区改良牛羊1020万头,平均每头改良牛比土种牛增产肉20至30公斤,每只改良羊比土种羊增产毛1至1.5公斤。育肥牛羊520万头,每头牛增产肉35至50公斤,每只羊增产肉3至5公斤。
(贾春荣 周亮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