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丹青妙笔铸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1
第8版(副刊)
专栏:

丹青妙笔铸精神
刘连杭 刘守家
秦百兰中国画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出,引起首都美术界、新闻界的强烈反响。这位来自辽西走廊的女画家,以她生动传神的百幅仕女佳作,十年艺术求索的艰辛经历,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人们赞赏她的作品,更为她的自强精神所折服。
1966年春,刚过及笄之年的小百兰因胸椎结核高位截瘫使她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在病榻上一卧就是三年。但痛苦和厄运并没有使这个17岁的女孩儿屈服。20多年来,她坚持像正常人一样干着每天八小时的打字缮写工作。业余,更以数倍于常人的艰辛努力,致力于对国画艺术的求索,先后完成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等三个艺术单位的函授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她阅读名著、临摹古今名人佳作,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对祖国传统艺术的深挚的爱,使她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她在痛苦中奋进。其作品在省、市、全国及亚太地区的画展中多次参展,20多次获奖。
我们在她作品的画廊欣赏着一幅幅用血和泪饱蘸着墨汁绘制的古典历史仕女画长卷,但见那一个个人物跳入我们的眼帘。百兰的仕女意态清新,婉丽动人,极具个性。观《花木兰》、《梁红玉》、《方百花》、《红娘子》等巾帼英雄,虽都是飒爽英姿,但气质却各个不同。《李清照》、《蔡文姬》、《昭君》、《苏小妹》等都宁静如仪,却又神采各异。《英娘》、《卞和》、《以竹代马》等作品中的人物各自都有他们特定的神韵。线条流利而又不失准确,色彩和谐古朴而又不失明快,或凝重,或清淡,或工细,或挥洒,画风随作品主题和人物的需要而变化,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成法。她的聊斋人物图,红楼梦人物画更是独具匠心,为了创作金陵十二钗,她曾四次研读红楼梦,摘录了曹雪芹原著中对人物具体的描写,使创作的十二钗人物不但构图考究,人物生动,且符合原著神韵。难怪众多的观赏者在画前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百兰的作品以工笔仕女人物为主,但亦作山水、花卉,以文配画,以诗配画亦是百兰作品的又一特点。那画中的诗文也是颇为精湛独到的,这和她的文学素养及对所画题材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分不开。如睛雯与袭人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她把她们组织在同一画面中,采用“撕扇”这一特定的情景反映她们的各自个性。那姿态、神态、色彩令人赞口不绝。人物集中在横幅画的左侧。中部和右侧的上部以八句诗文横题,既配合构图,又点明她们的为人品格及身世经历。恰到好处的组织构图及色彩的独特处理,使这一被画家们重复多次的题材产生出新颖动人的效果。
首都艺术界在百兰画展期间赠送贺联贺词达百幅之多,其中二幅是:
成法无拘尽无真,病魔缠身志不沉。
遍绘巾帼英雄谱,丹青妙笔铸精神。
这确是对百兰的赞美,也是对百兰的艺术和品格的写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