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伟大的实践 光辉的篇章——党的十四大报告诞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4
第1版(要闻)
专栏:

伟大的实践 光辉的篇章
——党的十四大报告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 李尚志 邹爱国 何 平 本报记者 江绍高 魏玉琴
从嘉兴南湖启程的航船,穿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迷雾,劈波斩浪,奋力向前,今天,又驶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面对变幻的国际风云,回眸改革开放14年的征途,展望新世纪的航程,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必要对自己走过的路程作一回顾总结,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郑重回答。
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贯穿全篇的主线
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起草,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今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为指导,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在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也为十四大报告的起草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今年2月,江泽民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起草十四大报告的指导思想:报告通篇要体现邓小平同志今年年初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很好地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认真规划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月20日下午,江泽民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的关于报告起草的座谈会上强调,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是他十多年来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思想的高度体现和新的发展,十四大报告要以这个谈话精神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在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4年来的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江泽民说,一个是基本路线不变,一个是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是要一百年不动摇。
江泽民结合国内外形势提出,党的十四大报告必须回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注意把握的要点是什么?党在90年代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步骤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点是什么?报告要展望并规划改革和建设在今后半个多世纪的进程目标,提出在建党100周年时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朝着这个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报告第一稿进行了讨论。参加常委会议的领导同志认为,第一稿从无到有,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报告的理论性、思想性需要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要进一步研究,作出更明确更深刻的阐述。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层次要提高;改革开放14年的基本经验,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系统总结;要讲清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部署今后五年直到本世纪末的战略任务;阐述党的建设要加强针对性等。
此后,报告又有了第二稿、第三稿……
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就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精神,阐述了九个方面的问题。在这篇讲话中,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有关论述,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江泽民党校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起草小组对报告稿做了重要修改。
报告第四稿在提请政治局审议的同时,还报请邓小平同志审阅。邓小平同志对报告稿作了肯定的评价,认为报告稿有分量,同时对进一步修改好报告稿发表了十分重要的意见。邓小平同志还谈到,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他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他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
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在历时七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了四次;政治局开会讨论了两次;江泽民同起草小组座谈了三次。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还个别和起草小组谈了重要意见。
7月,根据中央政治局讨论时提出的要求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意见,报告稿又进行了两次重要的修改。中央决定将第六稿印发到全国119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党的十四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党员负责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同志等3000多人,参加了对报告稿的讨论,每个单位都修改出了一个稿子。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的意见。9月2日下午,江泽民、乔石邀请他们在中南海怀仁堂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座谈。这些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代表人士对报告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江泽民、乔石认真记下了他们的意见,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报告稿,在党内征求意见时属于内部文件,尚未公开,就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这本身就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肝胆相照、坦诚相见的明证。
在此期间,起草小组还征求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报告的意见。
各地、各方面、各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界知名人士,对报告稿进行了认真讨论,从总体上对报告稿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大到报告结构、实际内容,小到文句字词、标点符号,充分体现了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闪耀着真知灼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作了450多处修改。其中,对十三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经济增长速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部分,作了较大的调整、充实和加强。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在征求意见时,大家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深刻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在理论概括上应该进一步升华。根据大家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将这一部分调整为现在的九个方面。同时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为这个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曾提出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争取达到9%左右。根据许多单位的建议,为留有余地,在工作上更主动一些,将年平均增长速度修改为8%到9%,并且指出,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创造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对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问题,报告征求意见稿原来提出机构改革力争五年内完成。大家认为,机构改革进展慢了,将拖整个经济改革的后腿。最后报告将“五年”改成为“三年内基本完成”。这体现了全党同志加快机构改革的决心。
对“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部分,在明确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的前提下,根据大家的意见,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五个方面的任务。
经过一次次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一次次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江泽民同志一次次审阅修改,报告又写出第七稿、第八稿。
报告一稿比一稿成熟,一稿比一稿完善。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全体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报告稿,决定提请党的十三届九中全会审议。
10月5日,党的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拿到的报告已是吸收各方意见修改而成的第九稿。根据全会分组讨论中提出的意见,26000多字的报告,又大大小小修改了170多处。
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开幕式上,十易其稿的报告本终于摆在2000多位代表的面前。
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永载史册的篇章
出席党的十四大的代表在审议这个报告时,认为报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新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报告总结过去,思考未来,为我们规划了继续前进的正确航程。
报告阐述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4年,是建国以后非常不平凡的14年,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历史,要求不断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同时也需要对一些人们困惑疑虑的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曾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作过决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在此后十多年中,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有了许多重大创新。实事求是地把这些决策和实践成果在十四大上肯定下来,作出郑重的历史结论,对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我们党的实践经验,党的十三大、十三届七中全会和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曾从不同角度作过阐述。这次党的十四大报告在已有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概括和阐述,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九个方面。
这九个方面是迄今为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为科学系统完整的概括,标志着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上,又登上了一个新高峰。当然,这个理论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写进报告中,表达了全党的决心和意志。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成功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阶级和民族解放道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又成功地找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两次伟大革命实践,两次思想上的伟大飞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能够摧毁一个腐朽的旧世界,而且也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十四大报告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党的十二大,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今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谈话中再次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同志讲话后,人们对计划和市场问题的认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如: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这三种提法,哪一种更切合我国的实际,更易于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6月9日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赞同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同志的认识和行动,以利于加快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江泽民说:“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他认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要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这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姓“社”,而是表明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的。这是世界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我们党把“市场经济”这个一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专利的名词,写进自己的正式文件,这是我们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曲折之后,更加珍惜这一法宝,也更加认识到,只有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永不偏离正确航道,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如同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一样,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其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
“十四大”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十四大”报告,作为光辉的篇章,将永载史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