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取汇款难的症结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4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取汇款难的症结在哪里?
本报记者 崔士鑫
夏建武同志反映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记者最近了解到,今年以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的县、乡邮电局、所,都曾先后告急:汇兑款严重短缺,提不出汇款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河南就已积压待兑汇票6118张,款额高达1729.5万元,部分汇票积压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四川忠县各邮电局门前每天等候取款的有数千人,有些人甚至背着铺盖露宿邮局门前。
因汇款不能及时提取,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河南鹿邑县任集乡一村民的母亲病重,他向在北京工作的亲友发电报要款300元,但汇款单来了,邮局却无钱兑付,他的母亲终因医治不及时而死亡。这个乡的一名回乡探亲的现役军人没有回程路费,部队寄来的汇款又取不出来,无法按时归队。在湖南、河南、四川,还发生了因为提不出汇款群众砸毁邮电局、所,殴打营业员的事。
我国邮电部门的信誉一向很好。可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据行家分析,症结在目前的邮政汇兑体制。
我国现行的邮政汇兑体制是:汇款人寄的钱,由汇款邮局存入所在地银行,汇款单作为邮件投寄给收款人。收款人接到汇款单后到当地邮局取的钱,是由该邮局从当地银行中提出的。这样,如果一个地方汇出的款多于被取出的款,那么当地银行的此项资金就会入大于出,出现“汇超”;反之,就会出现“兑超”。汇兑资金不平衡由银行间调拨解决。
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1977年签订的“汇兑资金调拨办法”形成了现在的邮政汇兑体制。那时候全国只有一家银行,邮政汇兑资金在当地人民银行开户,存不计息、划不收费,兑超局可以透支。可以说,这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在资金供应不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办法很管用。但是,自1979年成立农业银行,1984年成立工商银行后,邮局存、取款汇兑业务便统一由工商银行办理。邮电系统在工商银行开了一个户头。农村地区的汇兑业务由农业银行代办:代存汇款,垫付兑付资金,最后同工商银行结算。从此,矛盾就开始发生了。
“汇超”的银行,收存资金多,效益好;“兑超”的银行,既要垫付资金,又要补贴在途利息。按现行规定,农业银行至少要10天才能从工商银行收回垫付资金;而且,汇兑资金的调拨结算银行间不收费,损害了“兑超”银行的利益。
近几年,从城市通过邮局向农村的汇款额迅速增长,因此工商银行大多是“汇超”,农业银行大多是“兑超”,且这一矛盾愈演愈烈。加上目前各银行都有“自主经营”后的部门利益问题,资金并不雄厚的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长期满载或超载,因而,对邮政汇款兑付这一“亏本生意”自然就不想承担了。今年9月下旬,四川云阳县农业银行已经以农业银行无责任支付邮政汇兑款为由,停止了邮政汇兑款的支付,造成邮局积压待兑汇票2.1万张,汇款金额1100多万元。湖北一些基层农行在支付汇兑款时,则大量搭配储蓄存单或“流通券”,急需用钱的收款人领不到现款,意见很大。
取汇款难问题早已出现。为此,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邮电部曾联合发布了《关于保证邮政汇款及时兑付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已发生的未兑付的汇兑资金进行一次性清理,采取先清算后解付的办法解决,并要求加快邮政汇兑资金的清算。当时,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可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后来发生的问题,就是证明。邮电部储汇局的同志告诉记者,最近,他们已同三家银行联合发出明传电报,在年底的邮政汇款高潮来临之前,重申1988年的通知精神,解决这一影响国家信誉、牵涉到千家万户利益的取款难问题。
在采访中,许多同志向记者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邮政汇兑体制的改革,已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