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想起了“巨万”范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0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想起了“巨万”范蠡
夏廷献
在国人争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筹富国富民良策之时,笔者不禁想起了两千多年前辞官经商、成为“巨万”富翁的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国宛城人(今河南南阳),青年时,“留学”到越国学习谋略。后被越王勾践重用为大夫,成了“智囊”。在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时,他献计卑词厚礼向吴王求和,赴吴为质两年,返越后帮助勾践制订了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愤图强的战略,使国势日盛。在兴越灭吴、称霸中原后,范蠡主动辞官,悄然乘舟离去,涉江入湖浮海,到了齐国定陶,改姓名为“鸱夷子皮”,号“朱公”,在“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陶山脚下,“治产积居”,干起了经营五畜产业的“专业户”,当上了货物交易的“倒爷”。在经济活动中,他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的理论,开认识价值规律之先河。他用兵法指导经营,总结了一套管理术,专著《致富奇术》填补了历史空白。他激流勇进,小富不止,中富不停,大富不歇,本翻本,利滚利,“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最后达到“巨万”。后人对富翁以“陶朱公”相称,即由范蠡而来。
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智谋,亲自办实体,艰苦创大业的杰出人物,生前身后的“社会待遇”却不高。人们虽然羡慕他的富有,同代人甚至还向他取经致富,但却羞于谈他的经商之道、致富业绩,更不用说为他经商之举树碑立传了。
范蠡死后,葬在了陶山之阳。他老家宛城正南15公里的三公城,在他当官时,所建的“范公祠”,也在漫长岁月的冲刷下,片瓦无存了。而不像比他晚几辈的老乡张衡、张仲景那样“香火不断”,更不像在他家乡躬耕的诸葛亮那样,门前“车水马龙”。他在商场上的赫赫业绩,也很少被人提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待商品经济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终于认识到了“无商不富”的今天,应该为“巨万”范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落实政策”了。
近闻,南阳的有识之士,正着手在卧龙岗下,修建一座“范蠡宾馆”,以纪念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重官轻商”思想、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这反映了中原人观念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振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