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为书法有更多知音——访日本书法家柳田青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为书法有更多知音
——访日本书法家柳田青兰
于雅芳
在巍巍泰山之巅,蒙蒙秋雨之中,刻在一块巨大摩崖石上的4个楷书大字——“国泰民安”格外醒目。男女老幼一行数十人神情肃穆地伫立一旁,聆听一位女士为纪念这一摩崖碑建立两周年而发表的讲话。这位年近花甲的女士就是来自日本的著名书法家柳田青兰。摩崖碑是她的已故丈夫柳田泰云先生的手迹,也是外国人在泰山顶上镌刻墨迹的第一例。
今年9月,柳田青兰女士以悲喜交加的心情第五次踏访泰山。喜的是,这次来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泰安市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她为中日友好做出的杰出贡献。在隆重、热烈的仪式上,青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当场援笔立书,气势遒劲的楷书“国泰民安”跃然纸上。随她来访的80多位东京学书院的弟子以及泰安市的书法爱好者向她表示祝贺;悲的则是,她再不能与泰云先生同游泰山,共赏碑林了。而她今天获得的荣誉,可说是对泰云先生最好的告慰吧。
柳田青兰原名礼子,少年时代酷爱绘画,立志成为画家。22岁时,她与55岁的著名书法家柳田泰云结婚。柳田家是3代书法世家,对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很深的造诣,几代人尤为推崇楷书,认为楷书是书法之本。受环境的影响,青兰婚后开始研习书法。她说:“对我来说,写字与绘画有着完全相同的感觉。古汉字的结构有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如‘云’字是以气体流动的形式表现的。这种保存了文字最简朴要素的古汉字,使我对书法和绘画产生了共鸣。”在学书法过程中,他们夫妇与书法之乡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泰云生前多次来中国访问。他认为,能同中国书法家切磋书艺,能来中国举办书法展,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墨迹,是平生最大乐事。泰云不幸于1990年逝世,青兰女士继承其遗志,以书法为媒介,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乐此不疲。她作为日本广播协会(NHK)的书法讲座教师,带领学生来中国实地讲授《兰亭序》;她介绍日本的电视台来中国拍摄书法、诗词古迹,把中国丰富的人文景观,连同美丽的自然景观一起介绍给日本观众;她身为院长的学书院和山东省泰安市共同在日本各地巡回举办泰山碑刻拓片展,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活动,献上了别开生面的一幕。
当我们在泰山脚下一家宾馆见到青兰时,她身着T恤衫,脚穿旅游鞋,一派现代风格。从她那洒脱的姿态和欢娱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她不是一位墨守成规的女性。的确,在书法艺术方面,青兰显示出独特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她注意到,近年来日本人的住宅在向欧美式建筑发展,日本式房屋少了。这意味着,适合布置挂轴等书法作品的地方正在减少。于是,她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利用新的媒介来表现书法艺术,而不单纯依赖纸和墨。她认为,在汉字的悠悠历史中,运用纸和墨的时期并不长,自古以来汉字曾以多种物体为载体,如石、甲骨、青铜、竹、木等,正因如此,书法艺术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她曾尝试着将书法制作在铜板和石头上,让盲人体味书法的意境。她还运用电子计算机图像、激光、全息摄影等先进技术来表现和研究书法。她通过电脑研究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变化。她还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利用激光使其立体化。青兰认为,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同时,又要让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样才能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永世留传。她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为开拓书法艺术的未来而探索。
青兰还致力于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书法——这一东方的艺术。今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以发现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上,青兰书写的古文“发现”二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欧洲的参观者。有的人看着这一长13米的横幅说,尽管他们不识汉字,但却从字体的结构和表现出的风格上知道了它们的含义。青兰还准备到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办书法展,“让不懂汉字的人也对书法艺术产生共鸣”。她坚信,书法艺术的前景是广阔的。(附图片)
今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以“发现”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上,柳田青兰举办了书法展览。图为柳田青兰和她的书法作品“发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