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悠悠恋根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2
第8版(副刊)
专栏:

悠悠恋根情
刘黑枷
故国的情结总是如藕丝绵绵,永系心灵。国内某医科大学一位医生申请出国进修,费了不少事。但办好手续,登上旅程,渡过太平洋,到达目的地一下飞机,即大哭起来,说什么要立即回国,勉强住下几个月,到底回到了梦牵魂系的祖国。
一个从国内越重洋来陪读的亲戚,她刚刚调整过来“时差”,便生起怀乡病来了。
“站在窗前,往外看,半天看不到一个人影。”她苦笑着说。到处林木,房屋稀少,人都开车走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你上哪儿找人影呢?
她丈夫上学去,房里只剩下她,孤独、寂寞攫取了她的灵魂。她望着天上的白云,神驰意远,幻想回国拥抱每一个中国人。
已来此两年的一名留学生也有同感。她说有时想家,一幕幕过电影,追忆许多美好的事物,连在北京挤公共电车的情景想起来都叫人感到回味无穷。有一位“老中”,在美国洗衣服有自助洗衣店,甩干,烘干,非常方便。不知怎的,一面叠着洗好的衣服,一面却想起搓衣板来了。
很多中国留学生说,出来头六个月,是心理上的“断乳期”,是“文化冲击”最厉害的时候。这时候,最思乡,最痛苦。多么盼回家痛痛快快大说一阵家乡话。开车放唱片,宋丹丹的小品,土音土调,令人百听不厌。
那一天,我到北卡州的首府罗利一个叫“燕园”的中餐馆去。一进门就听到那里播送的音乐唱片是《苏武牧羊》,我先前以为无人会唱这支曲子的怀疑顿时打消了。
在饭馆用餐的一位女同胞(她在某大学教汉语)听到这曲子,眼圈里有泪水盈盈。她说:出来后做的所有的梦,梦中情景人物全是中国的。
提起音乐,有些有音乐欣赏水平的留学生爱听马思聪的《思乡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每听一次都为之心弦颤动。
一个将近60岁的台湾人,在唐人街看到店铺的中文招牌,看到熟悉的面孔,听到同胞的乡音,情不自禁地热泪从脸颊淌下。
老人们说,从前有一些印尼、马来西亚的老华侨得了思乡病,用什么灵丹妙药都治不好,常请故土的亲人从家乡带去一小包净土,一小瓶清水,合在一起吃下去,病就好了。现在是听从故国带来的录音带,一曲曲熟悉的歌子,从《苏武牧羊》一直到《十五的月亮》,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中,似醉如痴。
有一对中年夫妇来自北京,他们住在华盛顿,有一份较好的工作。我看到他们的儿子,刚刚五岁,一双眼睛黑豆黑豆的,好可爱呀。他们真是含在嘴里怕化啦,捧在手上怕吓了。但这孩子天天上美国的幼儿园,中国话不太会说,一口英文。父母决定把他送回北京爷爷奶奶家,寻根认祖,读完小学,打上炎黄子孙的烙印,然后再回美国上中学、大学。
“你们舍得跟他分开吗?”
“舍是舍不得,可是忘了本,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中国文字都不认识,中国历史都不了解,那怎么成呢?”
辛未年除夕,猴年将临。在美国的无数华人,特别是留学生、访问学者、陪读者等,纷纷向国内打越洋电话,向亲人祝贺春节。美国各州、各城市的电话局相继告急:“通向这个国家(指中国)的线路全占线。”不只如此,通向台湾的、通向香港的电话也占线。
此地的日历上不可能标出哪一天是中国的春节。但到了这一天,脉搏与祖国跳动一致的海外赤子早早就知道了,从不误过。
越洋电话挂通了,几个分机都插在一个线路上同时听,没有听筒的人也把耳朵靠近别人的听筒。
“家里正在包饺子,是酸菜馅的,”千里万里外传来的话语,听筒中的声音:鞭炮响,电视里庆祝春节的节目声,人人心潮急涌。
一个从田纳西州来北卡州跟大伙一块过春节的留学生,本来昨天他已在州的首府纳什维尔跟家里通过越洋电话,今天他还凑到别人听筒旁去听,不住欣喜地叫道:
“嘿,听这鞭炮声多脆快!”
我儿子住的公寓里,墙上贴了红纸写的福字,是我的手笔,是倒着贴的。不知从哪里找到红丝带,给我和另个属猴的年轻人系上了红腰带。没有迷信成分,只是在重温祖宗的传统,体会着令人难忘的故园情。
“每听到国家的成就,改革的信息,就高兴得不得了,”田纳西州来的留学生说:喜也好,忧也好,我们全出之于对亲娘的爱。我还记得在国内时,贴春联写什么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我们盼的是春草更绿,杏花更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