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黑龙江翻身村扫除文盲工作为什么会失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2-01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翻身村扫除文盲工作为什么会失败
吴重远
翻身村是黑龙江克山县十四区的一个村子。全村有二百四十七户,一千零四十七人,耕地九百十七点四垧。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因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全村人民的经济生活提高了,几乎每家都买了大车和牲口。
由于经济生活的上升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全村人民普遍要求学习文化。一九四八年,村里搞了一处冬学,有学员四十人;一九四九年,冬学发展到四处,学员增加到二百九十八名;一九五○年,在省、县文教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冬学学员全部转入常年民校学习。当时,群众的生产和学习情绪是很高的,真是“粮车、柴车、骡马连成行,男女老少说说笑笑上民校”。这样,“翻身村”就获得了“模范识字村”的称号。
一九五○年,发生了旱灾,村里的四百垧大豆地普遍歉收;一九五一年,春旱夏秋涝,收成也很不好。从此,全村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便下降了。
这时,防旱、防涝,搞副业生产,乃是全村人民的中心任务,也是群众的普遍要求;可是村干部竟对这一工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不去领导全村群众进行防旱、防涝,搞副业生产,却盲目地强调文化学习,以文化学习来代替生产度荒的中心工作。在他们看来,这是保持“识字模范村”称号的惟一有效办法。
错误的领导给全村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到一九五二年夏锄期间,全村二十二个互助组半数以上都“散伙”了,其余的互助组也都处于瘫痪状态。扔地、荒地的现象极为严重:十二点六垧地没有下种,五十四垧地下种后没有铲趟,其余的地也只进行了一两遍铲趟,另有七十五垧地遭受了雹灾、虫灾、水灾。
村里的灾荒现象更严重起来了,全村有半数的人缺粮,必须依靠政府的帮助。而县“扫盲试点工作组”却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没有及时向党的组织反映,竟在区长谷振东的坚决要求下,以该村为试点,用“全面铺开”的方法,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黑龙江省文教厅的工作组明知“全面铺开”的作法是不对头的,也没有向群众、干部进行说服、劝阻。村支部书记于占河,则错误地向群众宣传:
“去学习是饿肚子,在家待着也是饿肚子,不如上识字班。”并为了强迫群众入学,在发调剂粮时,竟规定:“二流子不发,学习不好的不发。”村里的某些党员因此就扔下了土地;有的带头“跳组”,脱离互助组。而群众则以为,干部来动员上学,如果不去就说不过去;有的怕不上学就得不到调剂粮,也就扔下生产,上学去了。村的青年团组织,也同样如此,不关心生产,片面地强调文化学习。
速成识字班虽然搞起来了,但成绩是很坏的。开始时,动员来学习的人有三百零三人(约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到后来只剩下了一百八十九人,而经常能到课的却只有几十个人。许多人虽然身在课堂上,可是他们的心却惦念着下一顿的粮食。例如,学员赵振铎在上课时往往抱着头,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我家里十几口人没吃的,我的心都在这上头呢!”
翻身村扫除文盲工作中的失败教训,已经引起中共黑龙江省委的注意。省委领导方面曾就此事向全省文教干部进行了教育,说明文化教育工作必须为生产服务,学习和生产必须结合起来;并在整党中向全村党员进行了教育,缩小了扫除文盲工作的“铺开面”,只组织能参加学习的群众继续学习。人民政府也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该村整顿生产组织,进行各种副业生产,为春季大生产做准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