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经济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经济沟
董海林 许慧国 张如山
地处太行山南部的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在治山中,着眼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创建经济沟,彻底改变了该村的落后面貌。
目前,前南峪的人均收入已从10年前的52元增加到2400元,干鲜果由7万公斤增加到60多万公斤,公共积累由10.8万元增加到926万元。村里健全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60岁退休制。
前南峪人是怎么创建经济沟走上富裕路的呢?
8年前,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带领全村人对8300亩山场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冬去春来,镐起镐落。8年时间,他们投工80多万个,动土石280万立方米,修造梯田4960亩,修防渗渠8300米,栽植果树96400株。同时,建起一个可浇灌1500亩的滴灌工程,使全村500亩以上的10条沟壑全部建成了林茂粮丰、花果飘香的“经济沟”。
“经济沟”是指用科学治理的方法,使每一条沟壑都形成立体经济,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综合利用,“林木帽、干果腰、水果脚”,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工程。前南峪的“经济沟”平均亩收入达120元,水土流失控制在每平方公里100至150吨,植被覆盖率达94.68%,林木覆盖率达84.68%。
怎样使“经济沟”收获更大?前南峪人决定请科技上山。
板栗生产在前南峪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不懂科学管理,平均株产仅2.5公斤。为使板栗高产,郭成志风尘仆仆三下河北省农科院昌黎果林研究所,请来了农艺师王金章。
然而,当第一棵栗树被王金章修剪后,望着那光秃秃的栗树,村民们惊呆了,一些村民非要赶走王金章。
群众最讲实际,只有让事实说话才能教育群众。郭成志决定先拿东沟做试验,封山育林。
他和王金章卷起铺盖卷儿,一头钻进了山。太阳晒、蚊虫咬、寒风刺、野狼嚎,他们全丢在脑后,一门心思搞科研。
金秋十月,郭成志像剪彩一样,请男女老少上山参观。“枯树返童,哑树结果”,一嘟噜一朵朵栗蓬缀满枝头。朴实的山民信服了!从此,科技热在前南峪一发而不可收。他们先后与河北农大等24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起协作关系,每年有二三百人来前南峪传授科技知识,指导生产,村里投资10万元购置了科研仪器,并拿出30亩好地作为科学试验田,村民们管这叫引来“飞鸽牌”人才。村里成立了农业中专学校,先后有144人被评为农业技术员,村民们叫这是培养“永久牌”人才。对考取大专的学生,村里每年补助800元,还要选送一些青年到高等院校去进修,村民们说这是扶持“凤凰牌”人才。
科技有力地促进了前南峪的经济发展,仅林果一项人均收入就达800元,板栗由过去的2.1万公斤增加到7万多公斤,平均株产达19公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