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从企业集团到跨国经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5版(理论)
专栏: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纵横谈

从企业集团到跨国经营
刘鸿儒
改革开放12年来,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以专业外贸总公司为主,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从进出口贸易到海外投资,从商品经营到开展金融业务,国际化经营的路子越走越宽。有的是以大型工业企业或以其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为主,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起点,开始走上跨国经营的路子。
一批外向型工业企业集团已经出现
目前,已批准有外贸经营权的工业企业有440家。我国在海外9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非贸易性企业898家,我方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一批出口比例占产量1/3以上的外向型工业企业,或是以他们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以较强的经济实力,直接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自主开展海外销售活动,有些已经在海外兴办了合资企业,其崛起的势头令人鼓舞。比较突出的有南通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以生产各类铣床为主,资产额6500万,虽然规模不大,但近几年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1990年生产了3051台铣床,其中2277台出口,创汇1003万美元,产量出口比例达74%。万宝电器集团,一方面开发生产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一方面搞好出口产品认证工作,使万宝冰箱及其它产品取得了美国、加拿大、沙特、澳洲的认证,产品出口大增,1990年出口冰箱18.5万台,约占全国冰箱出口量的89%。上海申达纺织服装(集团)公司主要生产高档产品,产品80%直接或间接出口,1990年出口创汇6666万美元。首钢不但能组织成套设备出口,而且还在美国收购控股了一家世界著名的轧机设计公司。济南第一机床厂近10年来创汇年均递增30%以上,1990年创汇2097万美元,占产值的2/3以上。此外,还有宝钢、深圳赛格、熊猫电子、长城计算机、联想计算机、西北五棉、宏大纺织机械等一批直接进行外贸自营的企业集团。
工业企业集团走向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以外贸专业总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实行国际化经营,有其传统的优势,特别是对国际经济技术贸易惯例比较熟悉,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比较了解,有一批多年从事国际经贸的人才,不足之处是缺乏强有力的生产后盾,工贸之间的衔接受多种因素制约,关系还不够顺当。对于大型工业企业及以其为主体的企业集团来说,其优势在于生产能力、技术人才和提供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商品。但是,由于几十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生产企业对直接到国际市场上竞争,还需要有一段熟悉过程。因此,在实行跨国经营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经验,手段不完善,不熟悉国际经济贸易惯例。对于产品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大多数在海外没有自己的销售、服务网,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中间商,这对机电产品出口制约更大。就是已经设立了经营窗口、在海外投资的企业,由于缺少跨国经营的实践经验,不熟悉当地的法律和习惯,缺乏全面开展经营的权力和手段,又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经营人才,所以普遍效益不高。有的甚至被雇佣的当地人员欺骗,造成一定损失。有的因管理不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是没有自主运用海外资金和在海外投资项目的自主权,影响了有跨国经营能力企业的优势发挥。例如,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和深圳赛格集团等企业,在海外有良好的信誉,国外金融机构也愿意提供贷款或是抵押贷款。但是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和体制上的约束,使企业不能运用这种国际上通行的经营手段,自主使用海外资金,拓展经营范围,逐步走向跨国经营。
三是一些国内有生产经营优势的大型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没有必要的对外经济贸易经营权。作为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最重要的应该包括进出口贸易、在海外兴办企业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并以商品、工程为基础建立强大的金融后盾。但是,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缺乏这些方面的权力,特别是比较充分的外贸经营权,因此,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两种资金来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的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四是外贸企业在国外经营的优势与国内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工贸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此,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国际市场中,实力最强大的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工贸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是工贸合一型的,有的是工贸结合型的,也有很多是科、工、贸、金融结合型的。我国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要走向国际化跨国经营的路子,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把工贸关系进一步理顺。
总起来看,上述问题的出现,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有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但主要的是经济政策的不完善,以及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还不配套所造成的,这些都限制了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实行跨国经营。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年来,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跨国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果我们在政策上和体制上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今后,有优势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势头将会越来越好。
企业集团实现跨国经营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当前,要推动企业集团走向跨国经营,最重要的是解决三个方面的政策和体制问题。
一是赋予企业集团充分的外贸经营权和必要的外事权。主要是外贸自营权,简化商务人员出国审批手续,以及包括约请外商、组团出访、谈判、签约和在海外投标等在内的外事权。这是企业集团实现跨国经营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自主权。
二是制定新的有力的政策措施,使企业集团享有一定的利用海外资金的权力和在海外投资的自主决策权。从目前情况看,在海外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往往由于缺乏这两方面的自主权,使国际化跨国经营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宏观管理,以免使利用海外资金和海外投资出现失控,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必须有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改进目前对海外资金使用和在海外投资项目审批等办法,使企业集团有条件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
三是通过改革把外贸企业的优势和工业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的联合,参与国际竞争。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外贸企业和工业企业之间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外贸企业不论对工业企业实行收购、代理,还是实行联营,其效果好坏和生命力的长久,都是与利益关系是否妥善解决为转移的。解决得不好,工贸衔接就不顺当,甚至出现各搞一套,重复设点、重复投资的现象。因此,从改革的角度看,要使我国的企业集团真正走向跨国经营的路子,创造出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在世界经济中颇具盛名的跨国公司,实行工贸联合的股份公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跨国经营以实现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为目标,通过组织集团化的生产体系,发展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自负盈亏的能力;通过组织母子公司体制,集中投资力量,提高人才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能力,尽快实现自主开发;通过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逐渐形成在海外自主销售经营和投资设厂的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高,都是以国内为后盾,以国际市场为对象的。没有这样的眼光和胆识,国际化跨国经营则难以取得实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