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品种质量效益——也是农业的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3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品种质量效益——也是农业的选择
李文学
和工业一样,我国农业同样面临着由80年代的速度增量型向90年代质量效益型转换问题。
普遍面临的新问题
《农民日报》去年11月27日报道:浙江有28亿公斤早籼稻积压,预计到年末,积压总量将达到40亿公斤。盛产玉米的吉林,玉米库存爆满,年际间的存储量都在50亿公斤以上。这是否说明我国粮食已经过剩了呢?不是的。问题主要出在质量上(这里所说的质量含有结构问题)。先说早稻吧,出饭率虽高,口感却不好。当人们追求温饱时,更多考虑的是前者;而温饱解决了,人们就要更多考虑后者,这样,早稻就难免积压。吉林的玉米压库,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玉米水份高,不利储,不安全,农民急于出手,外埠用户却不愿提前进货,两力相挟,最终矛盾集中到了国营粮库。收储的玉米由于水份高,使大量的运输成为无效劳动,也挤占了大量的仓储设施,导致经营成本上升,形成经营周期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培育出低水份玉米品种,或通过田间降水、分户烘干的办法来提高玉米的质量,把入库玉米的水份由现在的28%—23%降到22%—18%,仅一个吉林每年就可减少7.5亿公斤—6.3亿公斤的收储工作量,由此而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惊人的。再者,大宗的玉米滞销,而新开发的爆玉米、甜玉米、粘玉米、玉米笋等却供不应求,这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粮食是这样,畜产品和其它土特产品亦然。市场上传统的普通猪肉疲软,而经改良的瘦肉型猪肉畅销;不经加工的白条鸡、鸭疲软,而一经分割就成了畅销货。内蒙古的羊毛、吉林的人参、南方的柑桔、两湖的茶叶等,同一类产品在市场上都有畅滞之分,症结就在于质量。市场的变化告诉我们,对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解决流通环节中的诸多矛盾,有利于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质量恰逢良机
在调整作物布局或更新品种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的增量速度的放慢。90年代,我们在物质基础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已具备了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相应条件。一是人们的食品结构已有了明显改善。去年农业丰收,粮食的人均占有量虽未达到1984年的399公斤的水平。但是,人均占有的食品热能、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总量指标,已不可与1984年同日而语。人均占有的肉、禽、蛋和水产品,1984年是28.4公斤,现在已达到近40公斤。二是从前年开始,我们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到农户,都有了相当数量的储备。三是世界农产品供需情况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近3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粮食出口份额较大的美国,小麦总产继1989/1990年度比上年度增长了12.4%后,1990/1991年度又比上年度增长了34.8%。粮食问题一直很突出的非洲,近几年粮食的自给率也有所提高,进口需求下降。畜产品市场的变化,迫使畜牧大国澳大利亚忍痛割爱,作出射杀4000万只成羊的调剂计划。面对国际国内市场情况的变化,我们应相机抉择,用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来调整农产品结构,争取在农产品总量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飞跃。
综合运用调控手段
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注入农业,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可使农产品品种得到更新换代,质量和性能得到优化,可使动物的繁殖改良技术和植物的园艺技术得到改善。启动这个动力,应从两个方面同时操作。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应用技术和农产品改良换代的研究,增加科技储备;另一方面应抓好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基础研究方面。90年代,应集中智力、财力,组织科技攻关,争取在细胞工程、微生物组织再造、遗传基因改变等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开发后续优良品种、开发动物的饲养技术和植物栽培技术,力争做到推广一代产品、培育二代产品、研究三代产品,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更新,奠定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一是推广“硬件”,即把一些优良品种从实验室中移出,大面积栽培和繁育。二是普及“软件”,即把一些模式化栽培技术和园艺技巧运用于生产实践。
如果说科学技术可解决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动力问题,那么,综合运用各种质量调控手段,就可解决提高农产品质量过程中的平衡问题。可采取的调控措施应有:一、运用计划手段(包括指导性计划),组织生产者削减大路货和滞销品的生产,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细粮(大米、面粉)已达到190公斤左右,这两个品种按照“七五”时期的增长率计算,到2000年时,正常年景可基本满足12.6亿人的食用。出路在于引导农民依据市场安排种植计划,增加生产花色品种和紧俏食品;依据用途来选定生产品种,减少使用代用品而造成的浪费。二、运用价格手段,用利益机制激励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比如,油料按含油量计价,糖料按含糖量计价等等。三、运用信贷手段,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优质畅销品的生产。四、运用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区划,促进各具特色的商品基地的形成。五、运用质检监测手段,制订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完善质量评估和检测设施,使农产品的质量鉴定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六、改革农业生产考核指标体系,增设农产品质量考核统计项目,尽快改变只重数量、轻视质量的状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