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文艺创作与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创作与经济发展
艾斐
我们的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是社会主义的文艺,它理所当然、责无旁贷地要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要积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为此,我们的文艺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热情、积极、富于创造性地描绘和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描绘和歌颂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描绘和歌颂奋发进取的中华民族与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不过文艺作品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要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形态,加以具体、生动和形象化的艺术实现,而且还必须经过审美、感知、意识和精神这样一些中介环节。文艺,主要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等,通过作用于“人”,而促进社会文明、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所以,文艺对发展经济所起的促进作用,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间接的,然而同时也是巨大的、重要的。文艺是整个社会经济机体和机制中的一种特殊的“软件”。它的作用,是别无替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对于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来说,尤其如此。
文艺既然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那么,社会主义文艺自当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意识与艺术的升华物,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规律、优势和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涵载社会主义的无限活力,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革命性、创造性和奋发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实现飞跃与发展的文艺作品来,而决不能是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现实生活和意识形态而创作。在这方面,我们是既有经验,又有教训;既有成果,又有失败的。但不论是经验、成果,抑或是教训、失败,都从正反两个方面确证了文艺与经济的一脉相通、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一种以意识与美学相渗透、相迭合和相融会的形式出现的,作用于人的心灵、感情与精神的特殊的生产力。
文艺作为一种生产力,其所以是特殊的,就因为它不仅自身具有内在的规律和鲜明的特点,而且在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也具有特殊的方式、特殊的内涵、特殊的要求和特殊的效益。
首先,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强烈的时代渗透力。但它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美学产品。任何文艺创作,都既不可能是纯艺术的,但也决不能是没有艺术性的。只有自然而和谐地将丰富的社会性、进步的政治性和饱满的时代精神,熔铸于优美的、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中,才是成功的文艺创作,也才能有效地作用于社会经济的飞跃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循守艺术规律,发挥艺术个性,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契合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不断地创造簇新的、健康的、社会主义的艺术精品。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必须具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饱满热情,必须深入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必须置身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时代大潮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对人民大众满怀赤诚与挚爱,必须在艺术上进行坚韧的琢磨、不懈的探求和大胆的创造!这才是实现文艺创作有效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最基本的保证。
其次,为了实现文艺创作有效地为发展经济服务,我们还必须认识和了解文艺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方式、特殊内涵、特殊要求和特殊效益,并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过程中加以感应和兑现。这便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一定要树立文艺为发展经济服务的观念和意识,不断加强在文艺创作中表现进行经济改革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积极切入处于改革大潮中的经济命题和经济生活,并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使命感,努力扩大文艺创作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中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层面与美学层次,集中艺术优势,调动美学创造的激情与合力,塑造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奋力拚搏、艰苦创业的群体性艺术典型,从而使我们的文艺,在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更直接、更有力的积极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经济搞上去,这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毫无疑问,这也同样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所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我们一定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艺术规律、充分发挥美学创造能力的基础上,胜利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