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企业面向市场后质量意味着什么?——朱育理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9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质量万里行

企业面向市场后质量意味着什么?
——朱育理一席谈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唐虹颜建军
国务院决定今年仍继续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就此,记者访问了国务院质量品种效益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朱育理,他谈话中心是抓质量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关系。
朱育理说,过去企业经营好坏都由国家兜着,缺乏危机感,即使亏损,奖金也照发不误。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后,就要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见高低。市场是无情的,质量不好的产品就是卖不出去,迫使企业必须狠抓产品质量,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
谈到当前产品质量状况,记者问,为什么每次国家抽查,市场商品质量合格率都比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低大约20个百分点?朱育理回答说,市场流通的产品除了来自预算内的国营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外,还有一些产品通过各种“地下”渠道涌入市场,不法分子借助不正当的销售手段把假冒伪劣产品塞进流通领域。
问到治理办法,朱育理说,需要有关部门大力协调、综合治理。商业企业首先要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把好进货质量关。要有质量保证体系,售后要跟踪用户,实行“三包”,把信息及时反馈到生产企业,促使它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形成一个各司其职、又紧密衔接的良性循环系统。
今年经济改革的重点是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打算怎样促进这一工作呢?朱育理提出,首先,要扩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原来每季度抽查约30类产品覆盖1000多个企业,以后要增加到每季度抽查约50类产品覆盖2000多个企业。其次,采取突击抽查的方式,力求真实地反映产品质量状况。第三,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要严格处理,第一次抽查不合格的,要通过新闻媒介“曝光”,向企业出示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第二次抽查仍不合格的,建议主管部门免去厂长职务,而且不许易地做官。同时,还要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第四,对于产品质量好的企业给予鼓励。比如,在贷款、拨款以及原材料、能源、交通等方面给予优惠。正在试行的质量指标体系,即在国家统计报表中除产值、利润等项目外,又增加了优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率、质量损失率、适销率等4项指标,为促进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于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直接责任者的制裁,朱育理强调,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行政措施外,还要实行严厉的经济处罚,对问题严重的企业要罚到痛处,甚至倾家荡产。正在酝酿的《产品质量法》将对产品质量在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上合法与违法的界限作出明确规定,对于那些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要绳之以法。
朱育理最后说,企业面向市场后,质量上的竞争更趋激烈,而提高产品质量的征途有如万里长征,是漫长而又曲折的,一定要加倍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