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生活在这片自由的故土——归国藏胞桑旦旺久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生活在这片自由的故土
——归国藏胞桑旦旺久访问记
本报记者 陈华 卢小飞
45岁的桑旦旺久眼下正为盖房忙里忙外,阳光透过宽大的窗户照在他那漾着笑意的脸上。
桑旦旺久是3年前从瑞士回到西藏的。
“这两年,我们刚刚安顿下来,主要忙着家里盖房子的事,安家立业嘛!”说到家,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往事历历在目。
桑旦旺久的老家在西藏自治区丁青县,10岁那年跟着妈妈去墨脱县朝佛,朝佛的路上听到了叛乱的消息,于是母子俩就暂时留在了墨脱,第二年又随着别人一道到了印度,几年后母亲去世。
从那以后,桑旦旺久独自在印度的一所学校里读完了9年级。1970年,他去瑞士投奔叔叔,24岁那年开始自谋生路。至1988年5月23日回到西藏定居前,桑旦旺久先后在瑞士的印刷厂、建材公司、暖气厂、机床厂干过活,生活的磨练使他变得精明能干,对技术活尤其在行。他逐渐适应了异国的生活,1975年他在瑞士结了婚,妻子是他的同乡,很快又有了一儿一女。“在瑞士,生活非常好,但支出也大,那儿的消费水平高。”
这话不假。眼前的这幢新房,就是靠桑旦旺久在瑞士的积蓄建起来的,花了二十几万元人民币。
不过,桑旦旺久却在这种情况下动了回国的念头。那是在1986年,一天,妻子提起回乡探亲的事,桑旦旺久点头说:“听说国内现在开放,咱们回家看看。”于是夫妻俩坐飞机回到了故土。
“过去我们从没有到过拉萨,在机场还害怕高山反应,结果没有什么反应。”桑旦旺久愉快地回忆起那次探亲的情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和妻子到了北京,去了成都,在自己的老家和妻子的故乡呆了些日子,他至今忘不了当时的所见所闻:
“家乡的确是变了,人民生活普遍好了,过去只能干农活的,现在可以农牧结合;过去老百姓要想出家当喇嘛很难,现在可以自由选择了。”
说起朝佛,桑旦旺久十分虔诚,他说:“在瑞士的18年里,我渴望的就是朝佛,为了这个,我宁愿死在家乡。”从回到故土的那一天起,每当他望见布达拉宫那巍峨的金顶,身处异国那无时不在的愁绪便化为一种心灵的宁静。当及此时,桑旦旺久更坚信自己回到故土的选择是对了。他激动地对我们说:“在成都附近的新都宝光寺,我们去拜五百罗汉,我看到许多汉族人也去拜,那情景使我深受感动,这说明宗教信仰在这个国度里是自由的。”
随着新房一天天接近完工,桑旦旺久一家过去那种身在异乡的飘泊感也一天天消退。孩子们已适应了拉萨的生活,在学校学习都不错。桑旦旺久和妻子心里早有了新生活的蓝图。他们打算帮助国家和家乡的乡亲做点事,去年10月,桑旦旺久办了一个教授英语的私立学校,免费招收了20多个学生。下一步,他还想做些小生意,有机会了再搞点大生意。以后,想办一个地毯厂,通过外贸出口,还准备开一个商店……(附图片)
繁荣的牧区市场。 新华社记者 觉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