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改革与解放生产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1
第4版(要闻)
专栏:

改革与解放生产力
晓红
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中央的这一重要指示,对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多年来反复阐述的一贯思想。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倒退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所以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代表新的生产力,能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提供更充分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前景。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不仅要发展,还需要继续解放,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的改革大业,为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这个基本制度和新型的生产关系还需要找到它的具体实现形式,需要有一套与它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潜在优越性才能逐步变成现实优越性。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生产力还需要继续解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在建国前,我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影响很深。新中国的经济制度,有些是革命战争年代带来的,有些是从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学来的,有些是在统一财政经济、开始计划建设和实现三大改造中形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经济体制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原有体制中那种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原因。十三年来,经过锐意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远未解决,它与当代生产力高度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很不适应。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就不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不改革没有出路。
牢固树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一个最大失误,就是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耽误了追赶发达国家的宝贵时间,推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引导我们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坚持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有了今天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任何时候如果动摇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那就会迷失方向。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判断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标准。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管这个办法来自哪里,我们都要大胆试验,大胆采用;一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不管它贴着多么“革命”的标签,也要坚决反对,坚决革除。我们珍视自己的经验和创造,也不排斥向外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营管理制度,有些是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表现,有些则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如果由于出自资本主义国家而不去吸收借鉴那些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那就不可能在生产力发展上高于他们、快于他们,这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强国富民是极为不利的。
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中的品种、质量、效益等问题的解决,都要仰仗科学技术。我们的经济体制是否充满生机活力,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看它能否激发企业吸收科技成果的高度积极性。如果我们的企业都有了依靠科技的强烈内在要求,那末,我们的生产关系就在最重要方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就取得了无可争辩的生存权利。
生产力发展呼唤改革,改革成为中华大地的历史潮流,随着改革而来的必将是中华民族的更大振兴,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