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一枝半叶的怀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1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一枝半叶的怀念
朱嘉树
徐老,《文汇报》的人这样称呼创办此报并做过总主笔的徐铸成。大庭广众,我随大家一样称呼,但在二姊面前必须改口,否则会挨骂。我虽早做祖母,但在老姊眼里还是当年那个“细鬼丫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徐老又回《文汇报》当顾问。毕竟年事已高,他说自己“顾而不问”,这倒是真话。看起来他挺洒脱,其实内心始终不能忘情这张报纸。《文汇报》为改出8版,12月中旬找一些“老文汇”恳谈。徐老知道我忝在其列,便要我去谈谈情况。当听到与会者姓名,大家出了哪些点子,他点头称是,面露喜悦。报纸从一张改为两张,8个版,徐老十分赞成,认为势所必行。他谈起解放前的一些报纸,每天要出七八张,现在海外的报纸有出几十版的。长久以来,我们只出一张,消息不多,再登些文告之类,供给读者的信息就太少了,难以顺应改革开放潮流。既是势所必行,所以徐老预测这次改版一定成功不会失败。他也谈到自己一贯的主张:《文汇报》应当姓“文”,做知识分子的报纸;讲真话,实事求是;不能千篇一律,一张面孔,一种声音……
不出所料,徐老为之倾注毕生心血的这张报纸,改版后面目一新,信息量增加,副刊专页可读性也有改进,读者欢迎,销量看涨。遗憾的是他已不能亲眼目睹。在新的《文汇报》面世前8天,12月23日,他度过85个春秋,结束了不寻常的一生。
徐老的一生该如何评价?在悼念仪式上,他的大儿子白仑这样说:“父亲为了抗日救亡,为了民主建国,为了发展新闻事业,勤勤恳恳,赤胆忠心,贡献了毕生精力,受到了普遍的崇敬。尽管他的言论有时甚至是逆耳之言。我们深深相信,他老人家的一生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随着时光的推移,不会像茶那样越冲越淡,而一定会像酒那样越陈越香。”此话是很中肯的。
徐老夫人是我堂姊,排行第二,我们称她二姊。徐老与二姊共同生活63年,两个人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白纸黑字,是徐老著作里自己写的。徐老不吃鱼腥,家里鱼腥不上饭桌。二姊陪着他忌鱼腥,简直比庙里和尚斋戒还虔诚。那个动荡的10年,一家人挤住灶披间,没有人帮助,一切自己动手。徐老系上围裙下厨,手艺的确高明。他却自谦是“杀虾厨子”。在外面他是主笔、教授,在家里他把芳姊尊为“一家之师”。芳姊是他对二姊的昵称。二姊小名芳芳大名嘉稑,比徐老大两岁多,算起来他俩还是表姊弟。徐老母亲是我们远房姑母,亲上加亲。这种姻亲关系又延续到下一代,他们的长媳是徐老好友、我堂兄景远的女儿,所以一门三代婆媳全姓朱。二姊幽默,常开玩笑,她笑老伴一生一世都在“朱”窝里,蠢!
徐老一生在“大公”、“文汇”两报间来去,1957年以后到出版社坐了几年冷板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拿起笔,10年间写了十几本书,300万字。最后一本是《八十自述》。徐老常说,这一辈子就是当编辑、记者,曾5次创建报馆,又5次亲手埋葬它们(被封或被迫停刊),一生经历可以明明白白摊开来。司马光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徐老凑上一句:“胸有是非堪自信”。他用这一对联自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