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平均厚度不足一米,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有人形容,在七台河煤矿干活,是“两块石头夹一块肉”。请看——薄煤层里的奉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平均厚度不足一米,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有人形容,在七台河煤矿干活,是“两块石头夹一块肉”。请看——
薄煤层里的奉献
本报记者刘燮阳
一到七台河煤矿,人们就告诉我:这个矿从年产300万吨,发展到1000万吨,真不容易呀!
七台河煤矿位于黑龙江东南部,是东北唯一的主要焦煤生产基地,井深水大,断层多,煤层薄,平均厚度只有0.9米,没有一人高,有的只有0.6米。
矿工每天要钻到几百米的地底层,弯着身子前进,蹲着采煤,一干就是7—8个小时,有人形容这是两块石头夹一块肉。
我钻到薄煤层中,浑身大汗,气喘不已,几乎躺倒了……可是,就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七台河的矿工,成年累月战斗在井下。一些矿工的两腿护膝磨破了,有的膝盖磨出了老茧,有的得了关节炎……
好干部
坐在我对面的党委书记张连城,干了几十年煤矿,今年已50多岁,他患过脑血栓,经过治疗,手脚不便,但还坚持下井,每次下井十分吃力。我说你这么大年纪,身体不好,还下什么井!他说:搞煤矿的不下井怎么行啊!
矿务局长季德江,是下井最多的一个。他说,我的工作场所在第一线,不下井我心里不踏实。白天,你很少能在办公室里找到他,他大部分的时间在井下,爬掌子面,钻巷道……全局近百个工作面的情况,他了如指掌。
1986年下半年,新兴煤矿连续出现几次事故,舆论压力很大。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些领导说新兴矿的班子该调整一下。可了解情况的季德江却认为,出事故局里也有责任,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在下面干部身上,他和党委书记张连城一起,连续同这个矿的领导下井6天,帮助他们制定了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的措施。
下面的干部十分感动,他们说,我们要再不好好干,怎么对得起老局长啊!经过努力,这个矿创出600天无死亡事故的优异成绩,产量稳步上升,被评为局先进矿。
好矿工
李月明,是一个26岁的小伙子,原是山东文登市的农民。他一到矿,就在井下工作,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第一年就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接着,当上了组长、班长,现在又被提为采煤队长。
他刚从井下上来,有些倦意。我问他:累不累?他说:怎么不累呢。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当矿工?他笑着说:干哪一行不都是一样,祖国需要煤呀!他的回答是那样的真诚、朴实。他领导的采煤队过断层,闯难关,月月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我说,你干得真不错呀!他却低下头来腼腆地说:和贾如双比还差着哩!
贾如双是他们队另一个小伙子。他以矿为家,把整个身子都扑在煤炭事业上。有一年,矿上发水,把他的家淹了,他爱人抱着孩子在炕上直哭。他上井以后,看到这种情况,安慰妻子说,家被淹了,这是天灾,要相信组织上会照顾好我们的,你不要着急,我井下还有事。说着,他又下井了。
像这样公而忘私的矿工,在七台河矿何止一个?!
好家属
矿工家属是矿上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10万多队伍,家属占了一半,他们深深懂得自己亲人所从事的事业是国家的重要事业。每当矿工熟睡的时候,年迈的父母轻轻地呼唤着儿子,该上班了,不要误了下井;每当矿工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妻子把丈夫最爱吃的饭菜送到井口;带红领巾的矿工子弟,看到父亲回来,送茶送水。
东风矿,有个家属叫李瑞莲,今年58岁,她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井下挖煤,家务事她全包了。她省吃俭用,背着小孙子下地种菜,等儿子从井下回来,她早已把饭菜做好……人们都夸她是矿工的好母亲。
矿里还有个家属委员,是个热心服务的人。她成天在外为矿工牵线搭桥,当红娘;还调解家庭纠纷。她有个12岁的小孩,照顾不过来。寄托在外婆家。有一次,孩子想妈妈,从外婆家回来,谁知,门上只有一把锁,他身上分文没有,只好饿着肚子回外婆家,路也走迷了……第二天,孩子不见了,急得母亲团团转,后来,在火车站找到了孩子……
就是这样一批无私的好领导、好矿工、好家属,把一个小煤矿建设成为现代化煤矿,年产由300万吨,上升到500万吨、800万吨,去年突破千万吨大关,在原材料提价的情况下,近4年完成利税近亿元,多交利润2200多万元。七台河矿工,牺牲了自己应得的一份阳光,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