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坚决革命的同志”——回忆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赵博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2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坚决革命的同志”
——回忆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赵博生
孙毅
赵博生同志是60年前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每当我们纪念这次光辉起义的时候,我们都禁不住要回忆赵博生同志。
赵博生同志1897年生于河北省黄骅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原是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19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宁都起义后,任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后任第13军军长、副总指挥。1933年1月8日,在江西省南城县黄狮渡与国民党军作战时英勇牺牲。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他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我第一次见到赵博生同志,是在1928年2月。那时,我在冯玉祥的23军参谋处任上尉办事员。一天,军里调来了两名少将参军,作为军参谋长的助手,其中一位就是赵博生同志。他高高的个子,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很稳重,第一次见面,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久,赵博生接替了军参谋长的职务。从这时起,我就在赵博生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我们从工作的隶属关系,又发展成了朋友关系。他一方面是我的首长和上级,另一方面又是我的兄长。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他对我思想上的影响和帮助很大,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1931年2月,赵博生应聘担任了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蒋介石为了排除异己,将第26路军调往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反革命围剿。赵博生的思想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赵博生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誓言,却走过了十几年摸索前进的曲折道路,结果仍然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大革命时期那些共产党人的影子,以及那时候西北军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生动活泼的军队生活和令人鼓舞的战斗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断然决定,投奔共产党,参加革命队伍,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宿愿。一天,赵博生把我叫到他那里叙谈。这时我已调到25师任中校参谋。他说:“苏维埃政权与其他政权不同,它是工农兵的政府,是为劳苦大众撑腰的,深得根据地老百姓的拥护,要想摧毁中央苏区,打垮红军非常困难。但蒋介石却硬逼我们去打,这怎么能打赢呢?”由此他谈到部队的处境,他十分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要进进不得,欲退又退不走,真是进退维谷啊!”听了这番话,使我更加看清了蒋介石与人民为敌的丑恶嘴脸。同时,在赵博生的启发下,我内心深处逐渐产生了对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向往。
过了几天,我到赵博生那里办事,趁机会,他又向我讲述一些红军那边的事情。听完他的话,我对革命意义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同时,我揣测赵参谋长的话,意思好像是过不了多久,我们可能就要有所举动了。
果然,赵博生同志暗示过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是1931年12月14日晚上10点左右,外边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我当时还没有睡下,正坐在桌前看书。不一会,我所在的25师师长李松昆派警卫员来找魏处长,说是师长要走,司令部暂时由魏处长负责,所有的人都不要出去。魏处长也搞不清怎么回事。
后来才知道,当时枪声一响,师长李松昆就翻越后墙逃出了县城,跑到城北二十多公里外的石上村,那里驻有25师的一个团,他把这个团带走了。
由于赵博生的多次暗示,我心里比较有底。当时,有人慌慌张张,也要跑出去跟师长走。我便劝他们说,可能是部队内部因为误会发生了点冲突,不会有什么大事。说完,我继续看书。他们见我很稳当,也就渐渐放心了。
第二天早晨,东方泛出鱼肚白。我们爬上城墙,只见部队浩浩荡荡向南进发,已经过了梅江大桥。当时,我和另外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对魏处长说:“部队都过桥了,我们也赶快过去吧!”这样,我们司令部和少数警卫人员也尾随着南进的队伍出发了。行军中途休息时,见到赵博生同志。我跑上前去,对他说道:“参谋长,我们也跟上来了!”他兴奋地说:“好啊,这次我们真的要当红军了!”
离开宁都二十几公里路,见到了前来迎接的红军代表。他们见到我们,如同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问长问短,十分热情。下午,赵博生同志把部队集合起来,向大家郑重宣布,26路军在宁都举行起义,现在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他以宏亮的声音对大家说道:“我们参加红军,根本目的是要为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奋斗终身。我们将来还要打回北方去,驱逐日本侵略者!”这时,全军上下,一片欢腾。
当晚,部队在固厚宿营。17日早晨,部队出发前,集合在一个宽阔的禾场上,刘伯坚同志给大家讲话。他代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军委,热烈欢迎原26路军广大官兵光荣起义,参加红军。并宣布:授予起义部队以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红五军团的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赵博生为红五军团参谋长兼14军军长,黄中岳为15军军长。我被分配在赵博生领导的14军,担任侦察科长,从此加入了红军行列。
暴动之后我才知道,在12月14日那天下午,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派人控制了电台、指挥机关等要害部门。晚上,又以赵博生的名义宴请全军团以上主官,乘机逮捕了少数不赞成暴动的反动军官,保证了起义顺利进行。除李松昆带一个团逃走之外,全军17000多人参加了起义。暴动之后我也才得知,赵博生同志在起义之前两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宁都起义之后,红五军团开往闽西秋溪、横江一带,进行整训。整训期间,赵博生同志委派我带领200多人赴瑞金、会昌等地参观见学,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和叶剑英等同志的亲切接见。他们在讲话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阐明了红军的性质和任务,以对比的方法剖析了红军、白军,指出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根本区别。我们听后,心里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了做一个红军战士的决心。过了一段,部队的极端民主化抬头,赵博生同志第二次派我到会昌红三军团所属师、团、营、连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他们的管理教育经验,较好地克服了部队中一度出现的极端民主化等不良倾向,军政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1932年2月下旬,面貌一新的红五军团奉命开赴赣州外围,配合红三军团的攻城任务。随后,又奉命攻打龙岗、漳州。每次战斗,赵博生都是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他激励官兵说:“吾辈革命军人应当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在南雄水口战役中,红五军团奉命追击粤军陈济棠的六个师,赵博生率红五军团一部3000余人,追击吴奇伟部的2万余人,与6倍于我的敌人激战了三天三夜。战士们左手持闪闪发光的大刀片,右手拿着驳壳枪,夜袭敌军阵地。赵博生在指挥中大臂负了伤,同志们劝他退下休息,他说:“轻伤何足虑!”在他的革命精神鼓舞下,全军将士奋起前进,重创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一、三军团的反围剿斗争。
红五军团在赵博生等同志的指挥和领导下,仗越打越好,屡建战功。赵博生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才能,受到军内外同声称誉。为了表彰赵博生和红五军团的巨大功绩,在宁都起义和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的时候,中央军委在全体红军中发出通令,嘉奖赵博生,并授予赵博生红旗勋章。
1933年初,赵博生奉命率领红五军团的3个团扼守长员庙一带山脉,任务是钳制敌人,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线与敌人决战。接受任务以后,赵博生带领干部战士亲临前线察看地形,缜密地研究与部署战斗。他严肃地对指战员说:“这是关系到全军胜利或失败的斗争,我们一定要完成这一战役的光荣使命。要发扬我们善于防守阵地的战斗作风,争取在这次战役中把我们锻炼成为真正的红军战士!”在坚守135团阵地的战斗中,敌人集中火力向我两翼阵地轮番发起冲锋。我守军战士子弹打光了,赵博生就指挥战士们用石块猛击敌人,用写有“百战百胜”字样的斗笠装上鹅卵石回击敌人。在最危急的时刻,赵博生亲自带领由军官组成的最后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冲锋。赵博生距离敌人只有百米左右,他一边指挥,一边回击敌人,不幸右额中弹,当即倒地,战士们急忙将他抬下去,进行抢救。
敌人被打退了,阵地守住了,主力部队在红五军团的配合下,取得了全部歼灭敌人6个团的伟大胜利。但是红五军团杰出的指挥员赵博生,因弹片深嵌脑部,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年仅36岁。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下令追悼赵博生。并决定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在瑞金叶坪修建博生堡。朱德同志亲自题写了“博生堡”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赵博生的遗体,被安葬在宁都城西的美人献花山下。他的英名和业绩,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