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亚太国家发展农村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4
第7版(国际)
专栏:

亚太国家发展农村企业
朱丕荣
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土地少,仅0.24公顷,而世界其他地区人均1.7公顷。同时亚太地区贫困农民占世界的一半,城乡收入差别较大,有的国家高达10比1。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和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提高农业生产率固然是农村脱贫的条件之一,但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发展农村企业,否则难以为农村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亚太地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来加快发展农村企业的进程。
印度50年代以来就把发展村庄和家庭工业作为支持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一方面大力鼓励发展农村的小型工业和庭院工业,从政策、财力和税收优惠等方面鼓励人们去创办企业,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农村青年和失业知识青年,提高他们就业技能。国家提供财政援助、技术传授,帮助贫困家庭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各地方还设立地区工业中心负责调查当地的资源潜力、安排信贷和销售、开展必要的研究和培训。
印度尼西亚 政府规定农村工业要与农业结合,既要能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尤其是穷人的就业机会,又要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还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村工业化的基础。印度尼西亚政府把发展农村工业作为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小型工业发展机构和小型工业发展中心提供技术和管理援助,提供小农信贷和周转金贷款,扶植农村工业发展。
中国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它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比重,已由1980年的31.1%上升到1990年的54.6%,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力9200多万人,对利用农村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提供财政收入、发展出口创汇、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泰国 农产品加工厂有1/4以上设在农村,在首都曼谷有不少大规模的食品加工厂。现在政府的主要战略是通过财政和技术支持,鼓励私人企业家在农村创办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扩大出口产品范围,除了大米、玉米、橡胶和食糖等传统出口商品以外,还增加了冷冻海鲜、家禽、新鲜或加工的水果、蔬菜和木薯等产品。
越南 正在进行重大的经济改革,实行权力下放,注意发挥个体农民和企业家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作用。已制定了新的农村发展战略,旨在迅速提高农业和农村工业生产率。
国际农业专家认为,发展农村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应当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